知道方才那個眼生的太監不是別人的眼線,太子稍出了口氣,把注意力又放在了眼前的政事上,說道:“我們是災年,北戎那邊也是災年,去冬大寒,凍死無數牲畜,他們好過嗎?北戎一直是北方兇悍之族,自古與中原不睦,讓他們和鎮北侯火拼一場,能去掉本宮兩個大患!就是鎮北侯擋不住,不還有平遠侯嗎?他那時出手殺了本宮的人,肯定暗藏了不少手下!不借著北戎入侵的由頭,讓他把兵將調出來,難道還讓他潛伏在本宮身邊,哪天突然發兵,為難本宮不成?!本宮巴不得這場大戰快些開始,就用北戎這把火,把這些牛鬼蛇神都引出來,斬盡殺絕,將他們全都消滅光!給本宮一個清靜!”
太子這話中,似乎大局已定,自己成了皇帝。可幕僚中誰也不敢指出其中的敝處如果北戎把太子所謂的“牛鬼蛇神”都殺光了但還有餘力可怎麼辦?自古借敵手除去異己的事例多了去了,史實證明,一損俱損一榮俱榮,最後本方的下場也沒個好。這個道理大家都懂,但是方才太子一時氣不順就打死了一個可靠的太監,自己為何要這時出言招引殺身之禍?就是太子真的使出這種招數,也是為了登基。現在三皇子勢力大了,日後鹿死誰手不能確定。攘外必先安內,一定要去除了三皇子,他們這些人才有榮華富貴。況且中華泱泱大國,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哪兒就那麼容易被個北戎蠻夷打垮的?這麼想來,太子冒次險也是應該的。於是幕僚們都說:“正是正是,殿下英明,一舉多得!”
太子不幾日就順便對皇帝提了一句,四皇子已是弱冠,但是他腿腳不便,不想回來,就請父皇賜個字吧。
弱冠之禮如同及笄禮之於女子,男子的典禮雖然不是那麼宏大,也同樣正式。大門大戶的人家,要入宗廟,由父親主持儀式,貴賓為青年男子加冠三次,分別代表擁有治人、為國效力、參加祭祀的權力。加冠後,由父親或者貴賓向冠者宣讀祝辭,有時父親或者貴賓會賜字,有時是青年自己取字,不管怎麼說,從此後,他都成了個成為受人尊敬的成年人。
皇帝知道四皇子竟然繞過自己,讓蔣淑妃的外家去給鎮北侯府的一個義女觀禮,真是膽大無禮之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他連這個都不懂嗎?這種忤逆之行,在平常人家都不會被輕饒,何況他的父親是皇帝?四皇子為了去抱三皇子的大腿連命都不要了?!皇帝現在因為潛心養身,常聽茅道長告訴他要制怒平氣,每次動怒其實都在損傷自己的陽氣,有損命元,所以皇帝不想動怒,不屑用心計較這些身外之事,不然不會讓四皇子有好果子吃的。
太子一說不用給四皇子辦冠禮,皇帝很表贊同,順口說了個“謹行”作為四皇子的字,意思是讓他放規矩些!他以為他讓蔣家去了,就能娶上那個義女?皇帝是幹什麼吃的?三皇子這麼大了還沒有娶親,四皇子也在一邊歇著吧!皇帝暗自打定主意:不孝的四皇子這輩子也別想再回京城來了,就孤老皇陵至死吧。
信件到了皇陵,四皇子看了,沒有說什麼。他其實鬆了口氣:不回皇城更好,不然太子給他下個毒什麼的,他不知道自己是否能逃得過。
丁內侍為四皇子心中暗自難過,四皇子過了生日,他再給四皇子梳髮時就不再是青年的束髮,而是成年的髮髻了。蔣家送來了發冠,就是帽子,可是四皇子平時居家也戴不了。丁內侍認為四皇子至少該難過一下,可是四皇子那時北行時因為要充當蘇婉孃的夫君,早就梳過了髮髻,沒了什麼敏感。他現在日夜讀書寫文,忙得沒時間自怨自艾。
冠禮過得馬虎的,不僅是四皇子。
遠在南邊的張允錚在春日到來時就過了二十歲生日。因為他遠離京城,張允銘就大包大攬給他辦了,自己充當司儀,讓宋夫子給張允錚行了冠禮,還自己給他起了個字:“意直”。
張允錚很想回京城去見證沈汶的及笄禮,可是張允銘斷然不允。張允錚也知道雨季將臨,澇災和旱災不同,旱災中帶上水就能趕路,可若是遇上河流泛濫,他再想及時回南方可就難了。現在各項準備進入了最後的階段,他根據沈汶的配方煉造出的合金液,若是鍍在武器上,能將鋒刃打磨得十分犀利。還不到一年,他就得押著糧食和武器送往邊關,此時也不該抽身離開。
他心思不在這裡,就隨張允銘安排,被一大群父親的部下領著招來的兵士簇擁著行了冠禮,對著北方拜了三拜,算是謝過了父母養育之恩。
平遠侯府裡,李氏自從張允釗年後離開了,就心神沮喪。無法對張允錦說這些,天天就拉著平遠侯說自己怎麼擔心,怎麼覺得對不起那個孩子,冠禮也不能好好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