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大軍,只留下1萬人輔助孫策的4萬大軍抵禦劉表,甚至為此給孫策許下豐厚的利益,只求孫策幫他擊退劉表,保住壽春的西面屏障。
孫策雖然號稱起兵4萬前來救援,其實只來了2萬5千大軍。算上袁術那不知道好不好使的1萬兵馬,實際上只有3萬5千人來面對蔡瑁的6萬大軍。孫策心中哀嘆,事到如今也只有硬著頭皮答應了。
4萬大軍撤離,佔據了孫策、袁術聯軍的大半,這麼大的響動怎麼可能瞞得過蔡瑁?
孫策早早做好了防備蔡瑁趁亂偷襲的準備,但是漢軍似乎沒有要動手的意思。
孫策鬆了一口氣,不過這卻引起了周瑜的懷疑。
“劉表於荊州自封‘漢王’,劉備又于徐州自封‘漢王’,兩人都和擁大漢玉璽稱帝的袁術有不共戴天之仇!”
“這正是兩人爭奪漢室正統名分的關鍵時期,現在劉備率先攻破彭城,兵指壽春,難道蔡瑁就不擔心大漢玉璽落入劉備之手?”
“4萬大軍撤離,這是最好的攻擊時機,若是處理得當就算放走了那4萬兵馬也能讓掩護撤退的我們損失慘重,甚至可能擊破我們一路追擊到壽春城下!蔡瑁竟然按兵不動!”
周瑜的話讓所有人都產生了強烈的警惕,眾人一致決定對漢軍進行試探性的攻擊。
第三天,聯軍在周瑜的指揮下發動了對漢軍的進攻。
經過一天的鏖戰,聯軍草草收兵了,周瑜黑下臉斷言道。
“被算計了!這是一支佯攻的部隊,絕對不超過2萬兵馬!”
周瑜有些懊惱,若沒有這件意外,恐怕他還要再過2天才能發現漢軍的異常。
大帳內氣氛沉重,所有人都明白這意味著什麼。
現在在眾人面前有兩條路,第一是拋棄袁術,立刻撤軍返回廬江,再奔赴江夏;第二是抓緊和石亭的漢軍決戰,消滅這支部隊,再從安陸方向前往江夏。
第一個方法路程上了遠了許多,而且拋棄了袁術在戰略上也不符合江東軍的利益。
可第二個方法又真的行得通嗎?漢軍可是連袁術撤軍都龜縮不出,畏縮到了極致。若孫策想決戰,只怕他會且戰且退一路拖延時間吧。
在這種情況下,周瑜提出了第三種方法。
立刻決戰,並派出虎嘯營選取敵人防禦的薄弱點直接突破過去!有三千虎嘯營在手,勝過一萬精兵,周瑜相信季書得到這張王牌足以穩住那邊的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