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許多人便慌了,紛紛向劉表諫言絕不能採用諸葛亮的計策。
諸葛亮一臉的惆悵,他忽然感覺他的敵人不僅是江東軍,就連這裡也滿是他的敵人。
守城本就比攻城輕鬆,襄陽城高池深,又有麥城擋在前面。難道眾人連堅持到江陵、漢津港的兵馬追上孫策的信心都沒有嗎?
沒錯,他是紙上談兵,能不能成功要做過才知道。
眼下勝機就在眼前,一旦成功甚至還可以和曹操、劉備聯手吞併江東!
可他們卻只會畏懼。
“主公,當斷不斷,反受其亂!這次孫策親自率軍攻入荊州腹地,雖是我軍戰敗所致,但也可以讓它變成扭轉戰局的勝機。錯過了這次機會,恐怕再難找到機會殺死孫策!”
諸葛亮深深一拜,請劉表下這個決心。
劉表聽完眾人的話,似乎只是稍稍猶豫了一瞬就開口說道。
“還是按先前文聘的計策來吧,穩妥些。只要拖上一個月,足以打退孫策,重奪荊南了。”
劉表是個軟弱的人,看到利益會貪心。但是到了為野心付出決斷的時候,他又會變得保守。
文聘輕輕一嘆,這個結果他從聽完諸葛亮的計策就知道了。
但這個結果卻讓諸葛亮失望透頂。
不管他提出怎樣的計策,都不會被劉表採用。
巨大的無力感壓向諸葛亮,讓他窒息,讓他心力憔悴。
這次的大會議又靜靜地結束了,眾人一邊交談著,一邊恭維著相繼離去。
“孔明,你有什麼計策就不能提前和我商量嗎?”
見大部分人已經離去,蔡瑁快走了幾步攔住諸葛亮,有些責怪地看著他。
被攔下的諸葛亮露出苦笑,略微歉意地施了一禮,喪氣道。
“我若和大將軍說了,大將軍會在主公面前諫言嗎?”
不會。
蔡瑁比文聘更瞭解劉表,他知道劉表絕不會採用這種賭上性命的計策,歸根結底劉表沒有這個氣量。
諸葛亮還不瞭解劉表,卻因為多次向自己獻計沒被採用而越過自己直接在軍議上向劉表諫言。在蔡瑁看來,諸葛亮就是個有些才華,卻不瞭解人情世故的愣頭青。
蔡瑁已經在考慮下次軍議是不是不要再帶上諸葛亮了。他冷著臉對諸葛說道。
“不管我會不會向主公諫言,你都必須先和我商量。”
諸葛亮低下頭,輕輕一躬道。
“是!孔明記下了。”
蔡瑁聽完這才滿意離去。
走在最後的文聘看到蔡瑁離開,上前拍了拍諸葛亮的肩膀,說道。
“賢弟方才所言切中要害,但在荊州是行不通的,王上更喜歡穩妥些的計策。”
文聘同樣覺得諸葛亮很有才華,他的計策透露出強大的自信、細緻入微的觀察,這已經不是他第一次提攜諸葛亮了。
文聘無意做一個一天到晚揣摩上意的人,但你也不能一味逆風前行吧?
要不讓劉表有所改變,要不只能讓諸葛亮有所改變。文聘覺得還是後者實在些,他繼續說道。
“如果自己覺得最好的計策不行,那你就獻出讓王上覺得最好的計策不就了?”
“我會繼續向王上推薦你的,好好幹!”
諸葛亮深深一拜,他對文聘充滿了歉疚。
“多謝文將軍。”
文聘又拍了拍諸葛亮的肩膀,沒再說什麼瀟灑而去。
······
第二天清晨。
隆中港的江邊,一艘小船剛剛開工,卻發現碼頭上早有一個白面書生等在了這裡。
“喲,客官這麼早啊!”
“沒辦法。一想到要走了,格外神清氣爽,睡不著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