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表坐於堂上,臉色陰沉地說道。
“孫策親率大軍出征了,現在大軍就駐紮在夏口港,已經和張允有過一次交鋒了。漢津港求援的軍報剛剛到我這兒,這一仗怎麼打,你們都說說吧。”
堂下眾人一片肅然,都是一副深思的模樣,竟沒有人爭相獻策。
“子······”
劉表有些不悅,習慣性地想開口詢問蒯良,又驀然想起蒯良自上次出征後便舊疾復發直至今日還臥病在床。
想到這裡,劉表不禁有些擔心自己這個老臣子,心道遲些得找時間去看看他了。
“主公,下官有些淺見願與眾位大人分享。”
劉表回過神來看去,是蔡瑁新收的幕僚,名字似乎叫“諸葛亮”。
劉表有些感慨,諸葛家沒落多年,他已經許久沒有見到諸葛家的人能步入官場了。
“大膽地講,你年紀輕,有些錯謬想來諸卿也不會怪罪。”
“是。”
諸葛亮抱拳一躬,開始說道。
“下官覺得,孫策狂妄,最終的目的必然是打下襄陽,殺死主公為其父報仇。而主公一旦出事,整個荊州群龍無首,誰人還擋得住孫策的鐵騎?”
“但此時孫策攻打漢津港只怕是佯攻,他的真正意圖是打下烏林港,進而攻破江陵城。”
“這麼說的理由有兩點。”
“其一,漢津港到襄陽的路途較遠,若是直取襄陽不能速勝的話,補給線很容易被江陵守軍偷襲或被烏林港的水師切斷。”
“其二,若是打下烏林港和江陵城,就能和柴桑練成一片,將整個荊州攔腰截斷。這樣既可防止攻破襄陽後大王透過江陵向荊南撤離,也可以阻擋荊南的軍隊北上支援。”
劉表原只是想讓諸葛亮拋磚引玉,沒想到諸葛亮所言有理有據,讓人信服。劉表大為驚喜,忙追問道。
“那又當如何對敵?”
諸葛亮恭敬地回答道。
“荊州水師與江東水師相比仍有些差距,不如令張允將軍放棄漢津港退守江陵,縱敵深入。”
“然後派大軍駐守麥城和江陵形成掎角之勢,將江東軍擋在麥城、江陵一帶。”
“再令荊南四郡集中兵力走水路襲擊江東軍後方,阻斷其糧道。此事一成,江東軍不戰自退,不然就是自取滅亡。”
劉表大喜,剛要稱讚卻聽到伊籍說道。
“主公,諸葛亮所言雖有些道理,不過臣覺得方向卻錯了。”
伊籍抱拳對諸葛亮微微點頭,他並無惡意,只是闡述自己的觀點。
“臣覺得,孫策攻打漢津港確實是佯攻,但他的真正意圖並不是江陵,而是新野。”
“新野作為襄陽的門戶,僅一江之隔,朝發夕至。只要打下新野,可以從江夏走陸路運送糧草,既不用擔心被我軍切斷補給,也不用擔心被我軍包了後路。”
“只要攻破襄陽,不管主公遷往何處,我軍士氣必然動搖,更難以抵擋江東軍鋒芒。”
“臣以為,當出兵重點設防新野,而下令張允固守漢津港,若事不可為再退至江陵。再下令荊南集中兵力到長沙,守住羅縣港,如此退可守住荊南大門,進可協防烏林港、支援江陵城。”
對啊,要攻打襄陽走新野不是更好?
劉表皺起了眉頭,伊籍似乎說得比諸葛亮更有道理。
這時向朗也走了出來,他不屑地瞥了一眼諸葛亮。他和伊籍都是劉表的軍師,沒想到蔡瑁身邊的一個小小的幕僚也想走上臺前左右劉表的決策,他開口便支援好友說道。
“臣也覺得孫策明著攻打漢津港,其實是想偷襲新野,還請主公早作決斷。”
劉表還沒來得及說話,蔡瑁又說道。
“主公,臣倒覺得孫策此人義氣用事,很可能先攻取長沙!要知道長沙可是孫堅建立基業的起點,它對於孫策的意義絕不一般。而且荊南兵力薄弱又極容易下手,交州貧瘠之地就更不用說了。”
“方才幾位說的都是孫策想要速勝,可臣覺得以雙方相近的兵力,孫策未必有一戰而勝的把握。且看孫策打下江夏後休整了3個月才出兵就可以看出他的心思,如此一點點蠶食荊州更符合他們的利益!”
劉表頓時大驚,若失去了荊南和交州,他的勢力立刻衰弱到極點,不出兩年他必然再也無力和孫策抗衡。只是眾人說的都有些道理,劉表額頭冒汗,有些犯難了。
諸葛亮有些著急,他可不想成為季書的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