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上自己那個同母異父的弟弟,而是把竇太后的侄子當成丞相的最佳人選。哼,太皇太后,六年來,她壓得我們母子大氣都不敢喘,可是皇兒居然還看好她的侄子竇嬰,真是不可思議。如果讓他當丞相,這朝廷大權不還是讓竇家把持著嗎?徹兒啊,你都二十二歲了,難道還不知權柄的重要,非至親不能輕信麼?愈是這麼想,王太后就愈是急切地盼望兒子早日定下田鼢為相。終於,她等得不耐煩了。
“徹兒,你舅舅安排太皇太后的喪事,你還滿意麼?”太后將武帝召到昭陽宮內,不說別的,開宗明義。
“啟秉母后,舅舅他把事情辦得都很好。這樣安排,既遵循了孝文皇帝的遺詔,又不失我們的仁孝之道,上上下下,都很滿意。”
“那好。這麼說,我有心讓你舅舅為丞相,你是答應嘍?”
武帝沒想到,母親問話竟會如此直白。“啟秉母后,舅舅治喪得力,卻並不能說明他就是丞相之材啊。”
“噢?你說說看,哪點不行?”太后有點生氣。
“母后,舅舅他小事聰明,大事未必孚眾。尤其是我朝當今至重之事,是如何對付匈奴的騷擾。這種戰事,和魏其侯竇嬰相比起來。舅舅還是差得很多呢。”
王太后當然明白,兒子抬出對抗匈奴的事情,就是要把田鼢放在丞相之位的外邊。“哼,我就知道,你最看得起那竇嬰。可是,徹兒,你別忘了,竇嬰是太皇太后的侄子,不是我們王家的人!”
武帝看到母親生氣了,就小心地說:“母后,您先別生氣,容兒為母后申明道理。”
太后也覺得自己有點太急了,兒子畢竟不是小孩子了,急是沒有用的。“不要客套,儘管說來。”
武帝從容地說道:“母后,竇嬰文韜武略,天下皆知。平定七國之亂,他有大功在先;兒臣即位之後,他與田鼢、趙綰、王臧等人革新朝政,不畏太皇太后而抗旨,您也知道。再說,幾天前在朝堂之上,他顧全大局,依舅舅田鼢之意行事,更讓眾人稱道。要論丞相,恐怕竇嬰要在其先呢。”
太后等他說完,急切地說:“徹兒,你難道就不明白,他這是老謀深算?他如此精明,能讓眾人都說他好,這對你皇上的威望,危害會更大!”
“兒臣以為,竇嬰不是那種人;母后也請放心,兒臣也不會讓一個竇嬰專了朝政。”
太后心想,果然你已經定了!“不行!你我受了竇太后多年的壓制,決不許她的侄子再來指手劃腳!”
武帝卻不以為然:“母親,竇嬰他不是那種指手劃腳的人,也不會讓您和孩兒難堪。倒是舅舅他,愛出風頭,不能孚眾呢。”
太后見兒子如此執迷不悟,氣一下子冒了出來:“好啊,徹兒,你今天膽子也大了,舅舅不放在眼裡,母親也不放在眼裡了。有本事,竇太后在時,你逞強啊?”
武帝第一次發現母親發這樣大的火。他連忙退讓:“母親,孩兒不是那個意思。”
“什麼意思?你要是眼中還有我這個母親,那就讓你舅舅為丞相,不然,你就是忘了我這個含辛茹苦多年的娘,就是不孝!”
武帝幾乎是無言以對。“母后息怒,孩兒按您的話行事還不成?只是……”
“只是什麼?你發下詔命,看看有誰不服?”
“母后,兒臣只恐眾大臣不能心服。”
王太后突然想到,何不找個大臣來印證一下,說服兒子呢?可朝臣之中,除了田鼢,她一個也不熟悉。想了一下,她想起了東方朔。東方朔對自己的俗女和女婿是那麼好,能不替自己說話麼?想到這兒,她微微一笑。“好,你把東方朔給我召來,我倒要問問他,朝中會有哪個不服!”
東方朔正在上林苑裡監修公主的府第,聽說太后召見,他不敢怠慢,急忙向昭陽宮這邊走來。
#就在路上這麼點時間,他的腦子還在不斷地琢磨:太后找我,是平陽公主和衛青的事呢?還是修成君和金不換又吵架了?噢,衛夫人前天剛生一個女兒。聽說當時皇太后和皇上等了半天,都以為是兒子,沒想到生出來的又是一位公主。皇上當時就一屁股坐在凳子上,沒起來。八成是這件事?
等到他一進昭陽宮的大門,見到皇上也在那兒,同時發現太后和皇上都有點不太高興的樣子,他才明白,今天的事可能不是家事。# #“臣東方朔,參見聖母皇太后,參見皇上,臣給皇太后和皇上賀喜。”#太后親切地說:“免禮。快給東方大人賜坐。”
東方朔見皇上還在一邊站著,哪兒敢坐?“聖母皇太后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