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鑄的錢,是“四銖錢”,比五銖錢略小,但質量極高。錢一好,老百姓就不盜鑄了。
這是什麼道理?
過去的政府短視,鑄劣錢斂財。可是錢一劣,民間盜鑄的成本就很低,於是大家都來鑄,造成偽幣盛行,與政府的劣錢爭搶地盤。
現在錢的質量一好,盜鑄成本高,無利可圖,“故百姓不盜鑄”(《宋書》)。
你看,還是那個問題。“上樑不正下樑歪”——老話!
可惜好日子才過了10年,劉宋與北魏打了一場大戰,國力大損,第四屆皇帝上臺時再鑄錢,就有點力不從心了。
新鑄的錢,叫“孝建四銖”,孝建是年號。這錢在陸續鑄造發行的過程中,銅料不夠用,政府就採取非常措施,規定凡是犯罪者可“以銅贖刑”——拿銅來就放人。
錢也越鑄越小,又輕又薄,連輪廓邊都鼓不起來。這下子盜版成本降低了,民間造假者蜂起,紛紛把古錢砸碎,獲取銅料,用來鑄小錢。
錢一摻假就不值錢,物價隨之飛漲。害得政府趕緊貼出告示,頒佈了錢幣質量標準。
群臣對貨幣政策也有爭論。有的提議,民間私鑄就隨他私鑄,不如對鑄錢者徵30%的稅,變非法為合法。有的說,國家完全可以鑄二銖錢,這樣可以省好些原料。當然也有人堅決反對,說這將“貽笑百代”。二銖錢,像什麼話!
反對歸反對,一切還得從國力出發。終於,在永光元年(465年),二銖錢方案獲透過,鑄了“永光錢”,小小巧巧的。
省料了這還不好?民間不法分子樂顛了,緊跟著就仿鑄,鑄出來大批沒輪廓的錢,老百姓稱之為“荇葉”。荇葉,就是浮萍了。《詩經》第一首“關關雎鳩”裡,就曾寫到過它:“參差荇菜,左右流之。”
你想,錢薄到能在水上漂流,得有多輕!
這可能有點誇張,可是後來劉宋政府還是感覺鑄錢吃力,便又決定開放民間鑄錢,那就更不得了啦。史載“由是錢貨亂敗”,民間盜鑄的劣錢,一貫1000個錢,疊加起來高不過三寸,老百姓挖苦地叫它“鵝眼錢”。
——這還算積了點口德,當時在北方,還有叫作“雞眼錢”的!
雞眼是啥?腳底板的面板角質層增生,叫做“雞眼”,這叫法大概就來源這種劣錢吧,很像啊。
還有比這更劣的,是一種“綖環錢”,入水不沉,一捏就碎。這錢可咋用?數錢都沒法數。誇張的人說,十萬錢還不夠一捧呢。
人為了牟利,激發出來的才智真是匪夷所思。我在這裡給大家說說,什麼叫“綖(yan)環錢”。
這是指錢幣的內圈被剪去,只剩下“錢肉”和外輪廓的殘幣,一個個像瞎眼睛似的。換言之,不法分子把五銖錢的中心剪掉,只剩下一個外圈,就叫作“綖環錢”。
剪下來的那個中心呢,也有專門術語,叫“剪邊錢”或“剪邊五銖”——也是可以用的哦!
有人要問了:那不是很費事,怎麼剪啊?不費事,用一種空心圓鑿,一鑿一個,一鑿一個,術語曰“鏨(zan)切”。
第七篇 南朝四百八十寺富得流油(7)
這就等於現在把紙幣一撕兩半來用,一元頂兩元。
老百姓來氣,都把這種圈圈錢叫做“大眼賊”、“短命”。
看來貨幣的事,全靠利益驅動也真是不行。到後來,新接班的宋明帝見國家的面子丟大了,下了死令,嚴禁什麼“鵝眼”、“雞眼”的流通,後來又禁止了私鑄,再後來,連官鑄也不鑄了。
國家的造幣衙門——錢署,摘牌撤銷!
我們還是隻用古人的錢吧。
幾億銅錢全都化作了菩薩
宋之後,是齊,在錢幣史上沒什麼可說的,基本沒鑄錢。
齊完了是梁,有了一點戲。這時候南方用錢的地方多了起來,出現了一個術語,叫“女錢”。
女錢,即“剪邊五銖”,也就是上面說的,加工後中間剩下的那部分。一個方孔,外面有小小的一圈“肉”。
這種小小錢,可以拿來做一種遊戲玩,叫“射雉戲”,射雉,是射野雞的意思,具體拿這殘錢怎麼來玩,想破腦袋我也不知道。
後來在宋徽宗的那個宋朝,出了個年輕的錢幣學家洪遵,寫過一部《泉志》——那就是古代的《說錢》了。
《泉志》裡保留了不少上自南朝、下到北宋人的錢幣學理論和見聞。裡面只提到過一句:“雉錢,小者至徑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