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1)
在舊金山時,曾聽到一個老人講起這樣一件事。
他說,在美國,華人是個總能創造“奇蹟”的群體。第一代華人剛剛到達美國時,與其他“淘金族”一樣,除了夢想剩下的只有力氣和活下去的信念。他們去做各種各樣的苦力。然而,他們不像其他種族的人那樣用掙到的錢追求個人享受,而是節衣縮食,積攢每一分錢,留下最基本的生活費用後,全部投資到子女的教育上。不管自己受多少煎熬,也要讓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所以大部分華人家庭第二代就能脫離社會最底層躋身於上流社會。在高校畢業典禮上,經常有這樣的感人場面:
華人學生髮表感恩致辭時,都是滿面淚水、泣不成聲地從後臺用輪椅把自己的父輩推出來——剛剛五六十歲的人卻是皺面鶴髮、佝僂殘喘,但老人的目光中卻閃爍的是“蠟炬成灰”的愛以及無比的自豪與榮耀……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是中華民族的傳統。以前是,當今是,以後也不會變。
現在家長的素質越來越高,孩子的數量較以前越來越少。這為“家庭教育”的實施準備了先決條件。在孩子的幼年時期乃至更早階段的教育成了一個潮流,甚至成了家長必修課。
每一次我講完課後,便被圍住追問林林總總的問題,概括如下:
“王老師,我們家的孩子還小,我們做父母的也有時間來教育孩子,希望能從小抓起,在孩子的幼年時期多給予孩子些終生受益的東西。我們能做什麼?”
“我們沒有你們家做得那麼好,把孩子培養得那麼優秀,但我們的孩子剛上小學,時間上還來得及,我們今後應該如何糾正偏離的軌道讓孩子走上坦途?”
“我們家的孩子現在做得還好,在今後如何將好的方面堅持下去,另外,還需要在哪些方面努力,朝著哪個方向前進?”
“我們家孩子對學習沒有興趣,該怎麼樣引導才能讓他們對學習產生熱情呢?”
……
針對以上問題,我把近幾年的研究成果及實驗方案收錄成冊。
希望這些文字能如提出“影響教育”理念的初衷,對各位讀者朋友產生些微“影響”。
作 者
2009年6月15日於北京
“影響教育”理念
觀念改變人生;方法成就人生;習慣塑造人生。
具體的解釋:正觀念,追根源;講方法,重策略;養習慣,糾做法。
首先擺正認識,也就是觀念,真正找到所出現的問題的根源所在,把握前進的方向;方法是軌道,正確的方法可以減少“彎路”,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從而事半功倍;沿著正確的方向,用最有效的方法培養良好的習慣來替代不好的習慣,糾正了做法,從而把學習進行到底。
伽利略曾經說過:“你不能教會別人任何東西,你只能幫助別人發現一些東西。”
愛因斯坦說:“我從未教過我的學生,我只是創造了一個讓他們學習的環境。”
王飛博士說:“優秀的學生不是老師教成的,而是‘影響’造就的。教只能幾年,而影響卻是一生。”
作為外因的老師和家長,只能透過方法由外而內“影響”學生;而學生的改變,也就是透過糾正習慣自內而外塑造自己。
“影響教育”新語錄
關於成功
● 普通人喜歡羨慕別人成功的結果;有心人總是學習別人成功的過程。
● 成功就是一場魔術,眼花繚亂的表象背後,真相簡單得讓你失望。
● 一個人的一生有多大成就,不是取決於你是什麼樣的人,而是取決於你認識什麼樣的人。
● 成功的難度不在於如何做一件事情,而在於你還能再重複做這件事情多久。
前言(2)
● 教給孩子知識,他們只能受益一時;塑造孩子習慣,才能影響他們一生。
● 難是一個人不做某事的藉口,同時也是其全情投入的理由。
關於說話
● “口”是“心”之聲。
● 未來是“口本家”——以口作為生存資本的人——的時代。
● 拿破崙說:“歷史只不過是被人們承認的寓言故事。”歷史是用“口”說出來的,未來也是用“口”說出去的。有“口才”一定是“人才”。
關於讀書
● 讀書是很好的學習,同時也是很好的學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