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溝水、督亢溝水、濩澱水,在臨鄉諸城之間,往來轉運。
兩漢漕運之利,由少君侯處,便可見一斑。
依照“一車載二十五斛”的載重量計,一艘五百石車輪舟,等同於二十車的運量。且水路運輸的成本和效能,遠優於陸運。《史記·淮南衡山列傳》:“上取江陵木以為船,一船之載當中國數十兩車。”《釋名·釋船》:“謂船最大者為。五百斛。”
“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足見漕運的重要。
為管理排程漕運船舶,西漢在河、渭之交建‘船司空’官署,專管黃、渭河水運、船庫。後以船司空官名為縣名,稱:‘船司空縣’,隸京兆尹。《漢書·地理志上》:“船司空,莽曰‘船利’。”
管理船舶、水路的最高階官吏,稱‘都船令’。武帝時始置,隸屬執金吾,掌治水事。《漢書·百官公卿表》:“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執金吾。屬官有中壘、寺互、武庫、都船四令丞。”其中都船、武庫有三丞,中壘置兩尉。
大漢朝,郡國並行,列候次減。
正如城倉長的設立。隨著南港城的出現,劉備便可類比‘船司空縣’設立‘南港船司空城’。將督亢、樓桑、西林、酈城,四港,皆劃歸‘南港’管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