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被後世子孫。何樂而不為!”
“公路言之有理。”袁紹亦勸道:“我等與玄德,刎頸之交。問鼎天下既是他心中所願,我等縱刀山火海,亦助他得償所願。雖萬死,不避(注①)。”
“萬死不避!”袁術把臂上前。
見好友如此,曹操這便收攏悲情,重重頓首:“萬死不避!”
“且去沐浴薰蒸,不醉不歸。”袁術叫嚷道。
三人遂把臂入內。
西郭平樂館。
送走內(舍)外(堂)嘉賓。黨魁張儉,獨自步入後舍。
便有心腹黨人景顧,呈來密信:“太學連夜送來,乃出(林慮)山中舊友。”
“好。”張儉這便接過。清水敷面,散盡酒氣。查驗封泥無誤,遂取書觀之。少頃,又遞給景顧,笑道:“眾皆多慮也。”
景顧看罷亦笑:“山中訊息閉塞,焉能盡知洛陽之事。”
“正是如此。”張儉笑道:“老夫若非舍一世虛名,隻身赴死。焉能得報血海深仇。今大勢已定,只需衣帶詔發,群雄響應。三興炎漢,指日可待。”
“學生實不料,此詔竟出薊王之意。”景顧嘆道:“若有一日,大白天下。想必,世人驚詫,亦如我這般。”
張儉搖頭道:“成大義不拘小節。為救天下黎庶,存續江山社稷,薊王亦不得已而為之。”
“學生受教。”景顧肅容下拜。薊王赫赫威名,行事有禮有節,從未僭越。且薊國欣欣向榮,海納百川,包羅萬種。和合開明之風,聲名遠播萬里。若只為一己私慾,又豈能有今日大漢一藩。
待景顧起身,張儉遂以隱秘相告:“時,‘三君’遇害,海內慟哭。幸得忠臣志士,捨生忘死。方為三君後人,覓得一線生機。竇大將軍孤孫竇輔,改姓胡輔,與姑母竇氏,先後避入樓桑。拜在盧司空門下。今為薊國少年長吏,得享千石俸。竇氏更婚配薊王,且誕下一子。
太傅陳蕃之子陳逸,改名陳奔,少年時亦遠投樓桑,同為薊王師弟。今為上計令,得享二千石高俸。時,薊王不過一亭侯。便心存大義,仗義援手。於我等,有續命之恩。”
略作停頓,張儉逐字逐句,擲地有聲:“於國於黨,於公於私。我等皆要助薊王成就大業。縱百死不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