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反間之計(1 / 2)

小說:劉備的日常 作者:薰香如風

“速速把草人取來!”劉備喝道。

“諾!”左右急忙奔下城頭。

烏蓮悄聲問道:“草人不是為補箭矢之缺而扎的麼?”

劉備輕輕點頭:“然也。”

原來。為防箭矢不足。劉備事先命匠人紮了許多黑衣草人。相互以麻繩串聯。待月黑風高,便吊掛在城牆上。鮮卑見狀,定以為漢軍夜襲。亂箭射之,可解城中缺箭之危。

此乃學後世名將張巡,草人借箭故事。

烏蓮不解:“既如此,何不存以備用?”

劉備低聲答道:“此一時,彼一時。先前為防城中箭矢守不滿十日。才過三日,鮮卑便要撤軍遠遁。如今便要反其道而行之。城頭掛滿草人,令大肆鼓譟卻暗中撤兵的鮮卑,驚疑不定,不敢撤軍。”

果然。見城頭墜下一串串兵士,鮮卑以為金蟬脫殼之計被漢軍窺破。所以城中才吊人下來,想趁亂劫營,再四處縱火,揮軍掩殺。鮮卑大營頓時寂靜無聲。卻也未曾前來射箭。城頭床弩遠射千步,連日來鮮卑深受其害,又豈會來白白送死!

更不敢退兵。若劉備趁撤軍之亂,揮軍掩殺,鮮卑軍勢必崩。唯有緊守營盤,徹夜提防。

見鮮卑留營。劉備稍稍鬆了口氣。鏖戰三日,鮮卑只是削弱,並未潰敗。實力猶存,根基仍在。只需遠遁漠北,休養生息,數年後必會捲土重來。從戰略層面上說,劉備看似戰勝,實則無功而返。

一言蔽之。檀石槐不死,北境難安。

草人擾敵之計,不能長久。

劉備所攜兵士,守城足夠,卻無力出城追討。若鮮卑放棄營盤輜重,輕騎撤離,劉備鞭長莫及。此戰若要功成,先前送出的兩個錦囊,缺一不可。閻柔此去,仍需時日。劉備須將檀石槐牢牢拖在城下。

劉備通宵達旦,苦思妙計。天明時,終於有了計較。

這便喚來心腹繡衣吏,秘密詢問:入城百姓中可混有鮮卑細作?

順陽刺奸出身的繡衣吏答曰:有。

劉備大喜:且細細說來。

繡衣吏這便答道:三男兩女。表面上看去,皆是我大漢百姓。實則是胡化漢人。前漢時便有中原百姓依附於匈奴。且多為近臣。後匈奴遠遁,鮮卑興起。納十萬匈奴部族,聲勢高漲。這些胡化漢人久居草原,歷經四百年,早已心向胡虜,甘為走狗,非我族類。

劉備點了點頭:如此甚好。切勿輕舉妄動。只需如此、如此……

繡衣吏抱拳稱諾。這便下去佈置。

見烏蓮滿頭霧水的看向自己,劉備又笑:此計若能成,還需一人相助。

烏蓮問道:是何人?

劉備卻賣了個關子。這便起身向帳外走去:且隨我來。

營帳縱橫交錯,涇渭分明。一路走來,明崗暗哨不斷。即便是劉備,也需對當日號令。兩人在親衛的護佑下,抵達了軍營深處一座不起眼的帳篷前。

命守衛入內通報。獲得主人允許,劉備這才和烏蓮雙雙入內。

帳篷內居住的不是旁人,正是鮮卑皇后大閼氏。

金髮碧眼,用傾國之姿的大閼氏,乃是丁零人。又叫高車。

《魏書》:“高車之族,又有十二姓:一曰泣伏利氏,二曰吐盧氏,三曰乙旃氏,四曰大連氏,五曰窟賀氏,六曰達薄幹氏,七曰阿侖氏,八曰莫允氏,九曰俟分氏,十曰副伏羅氏,十一曰乞袁氏,十二曰右叔沛氏。”

大閼氏,便出身於高車十二姓中的副伏羅氏。據說乃是部落大人之女。鮮卑興起,南抄緣邊,北拒丁零,東卻夫餘,西擊烏孫,盡據匈奴故地。東西萬四千餘里,南北七千餘里。丁零、夫餘、烏孫皆不敢與其相爭。大閼氏便是在此等背景下,嫁給檀石槐為後。換句話說,丁零部族行的也是和親之策。

帳篷不大,卻勝在精緻。

出入皆有烏蓮遣來的女衛護佑。且劉備軍紀嚴明,安全自然無虞。

劉備脫靴入帳,大閼氏起身相迎。賓主落座,劉備這便問道:皇后近來如何?

大閼氏俯身答道:甚好。

劉備發現,大閼氏也和自己一樣正襟危坐。卻不是胡人習慣的盤腿而坐。精通漢話漢禮,必是丁零貴女。劉備更加篤定,丁零行的是和親之策。

見劉備一時無語,大閼氏這便試問道:不止近日戰況如何?

劉備甚奇。按理說,兩人互為敵對,大閼氏此時的身份,乃是人質。此話斷不該問出口。

劉備微微一頓,這便說道:三日血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