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田三頃,得三宅。歲俸百五十石。僅良田三頃,稻魚相加,一年可得角錢五十四萬。足稱富裕。
一頃百畝。然自春秋戰國起,諸國便畝制不一。以晉國為例:範、中行氏以百六十步為畝,韓、魏以二百步為畝,趙以二百四十步為畝。秦亦行二百四十步為一大畝。漢初,大小畝制並行。原山東諸國地,行小畝。故秦地,行大畝。又據《鹽鐵論?未通》所載,最遲至武帝后期,大漢全境,才統一行大畝制。
戰國至秦漢,六尺為步,(1大畝=2.4小畝)。故據《漢書?食貨志》所載,漢時,一壯勞力約可耕種五十小畝,或二十大畝。每戶有田一頃,即一百小畝,或四十一大畝。每口得田二十小畝,或八大畝。
薊王取整。欽定薊國一頃為五十大畝。因畝制、賦制、戶制,皆薊王獨創。故稱“圩田制”。以示區分。
月初大朝。百官齊聚。
上計令陳逸言,國民終破千萬。分戶不析產,計百四十餘萬戶。戶戶一頃,再加千萬畝官田,今季可得新谷約五億石。
果然豐年多禾。
七月洛陽。
為迎接七日後,王母下凡。朝野內外,一片繁忙景象。
長樂宮尤甚。自蹇碩伏誅,大將軍何進,一統西園衛。實力更勝一籌。見蹇碩被戮,黨人各個拍手稱快。黨魁張儉投桃報李。命各地黨人,入大將軍何進幕府。再經大將軍舉薦,出仕朝堂。如此一來,便算做大將軍“門生故吏”。假以時日,再外放為一地主吏。如此不斷積勢,待門生故吏,遍及天下。大將軍權傾朝野,合九州之力,與薊王一爭高低,之勢成矣。
黨人,之所以被各方倚重,爭相拉攏。正因皆是治世良才。
牧一州,守一郡,治一縣。從上至下,皆為同黨。所謂政通人和,莫過如此。
試想。若九州之牧,皆聽命於大將軍。各郡守、縣令,亦以何進馬首是瞻。那時,即便稱何進為無冕之王,亦非誇大其詞。
如此巨利,如何能輕易捨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