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的道義,後世再無比擬。
廣義上的“人道主義”,或可相比。卻遠非我大漢之道。“人道主義”只突出了人的本身價值,卻未能將“人類個體”置身於社會屬性的諸多框架之下。
一言蔽之,家國天下。
居家當如何,就國又當如何。為人子當如何。為人父又當如何。林林總總,不一而足。
大漢不禁刀劍弓弩。然何人該殺,何人不該殺。何人能殺,何人不能殺。心中皆有道義。所以會有諸如“殺之不祥”、“殺之不義”、“殺之不仁”、“殺之不孝”等,義理的支撐。
正如漢人文治武功,未有偏頗。法理和義理,並行於世。這便是我煌煌天漢,國祚綿延,存世大道。
亦是後世所謂“主流價值觀”。
《春秋繁露·五行順逆》:“故動眾興師,必應義理,出則祠兵,入則振旅,以閒習之。”
少年時,母親言:大道至簡,知易行難。
劉備咧嘴一笑:且走著看。
時過境遷,每每回想,頗多感悟。畢其一生,當不負所望。
家國天下。於公於私,於人於己,於國於家,皆不可有一日之疏。即是蜜月,自當蜜裡調油,親密無間。以求珠胎暗結,“於是乎孕大含深,貫微洞密,上下通而二氣泰,憂樂合而百志熙。”
洞密自需貫微,含深方可孕大(機率大)。如此方能上下暢達,二氣通泰。白樂天不愧祆教傳人。通曉二元論。話說祆教自輸入華夏,與景教(基督教)、摩尼教(明教)並稱為“三夷教”。影響還是有的。
然為何那些後世瓜分世界的幾大宗教,皆未能在華夏實現政教同體,擁有強大的世俗之力。究其原因,便是我們從盤古開天闢地始,便形成的沉浸式信仰傳承。
盤古開天闢地,女媧造人補天。
一生萬物,萬法歸宗。週而復始,相生相剋。我們的信仰,是一個完美閉合的“環”。沒有缺陷。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漢代五行說:金、木、水、火、土。與古希臘四元素說:土、氣、水、火。
五行相生相剋,組成一個完美的“閉合環”。而四元素,土、氣相剋,水、火相剋。沒有相生,故破綻極大。
正因無法自圓其說的“閉合”,所以,西方主流的價值體系中,缺少“和”的概念。
不同文明之間,多是不斷替換,缺少融合共生。
再舉個顯而易見的例子。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島上種族,屈指可數,然各說各話,至今未能融合。還有現在的歐洲,情況也是一樣。
積極一面是開放。消極一面是腦殘。
從神話時代始,便如影隨形的先天缺陷,至今無法補全。
更何況,在大漢的星空下。我們的文明,正一騎絕塵。
未知所以恐懼。天圓地方,甚囂塵上。東臨碣石,如何能不望洋興嘆。高山沙海,遂成天塹。
劉備卻知,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世界真奇妙。
遼東郡,沓氏縣。
《前漢書·地理志》載:“遼東郡,秦置:屬幽州,縣十八:襄平、新昌、無慮、望平、房、候城、遼隊、遼陽、險讀、居就、高顯、安市、武閃、平廓、西安平、文、番漢、沓氏”。
沓氏縣,西山南,一處天然避風塘內,正泊滿薊國明輪大船。
船上橫海纛迎風招展。細看正是錦帆校尉甘寧所部。
未隨王傅南下剿滅黑山。自泉州塘沽港解凍,甘寧便揚帆起航,奔赴遼東。定址督造港城。
甘寧不愧是無雙善水上將。火眼金睛。將後世稱為“天然形勝”的旅順港原址,圈為首選之地。此港地處黃、渤要衝,為北方門戶。與山東列島共扼渤海咽喉,構成幽州天然屏障。
港口地勢險要,周圍群山環抱。東臨高山,西臥半島,其間有狹長水道,與外海相通。位置隱蔽,防風息浪。港內水深,可泊大船。乃天然不凍之良港。
因位於沓氏縣南,故取名“南津”。
作為三拒九錫,與陛下討價還價的添頭。陛下許他開津設港之權。
自建良港,意義不言而喻。
藉助一個個港口,將勢力向內陸深處不斷輻射。便是後世殖民者,屢試不爽之良策。港口亦是楔子。釘入一片化外之地,大漢的人、物、文化、技藝,便可源源不斷隨船舶來。先組開拓車隊,蒐集沿途風土民情,再繪詳圖。待港口擴成港城,便是移民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