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將出口。在座西涼官吏,便紛紛側耳傾聽。
劉備環視眾臣,遂瞭然於胸:“西涼官吏,與幕府屬吏常有公務往來。且各地牢城,大事小情,亦多有勞煩。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若無西涼官吏,從旁協助,各地牢城又豈能獨存。如此,除原有薪俸,當可在貲庫另食一俸。補足與幕府屬吏食俸之差。”
薊王一句話,多食四倍薪。
“拜謝主公!”閻忠領西涼官吏,離席下拜。
所謂“食君之祿,擔君之憂”。又所謂“生食漢祿,死為漢臣”。
時下,領食誰人俸祿,尤其重要。
從薊王處得食,亦是漢祿。
食之無憂。但食無妨。
閻忠無愧西涼名士。此舉大有深意。西涼各郡,郡守之選,皆劉備所募,又令閻忠代為上表。平時雖稱“王上”,實則“主公”也。今從貲庫再多領四倍薪俸,自當坐實主臣分屬。從今往後,西涼一地,盡入薊王彀中矣。
事實上。直至今日,陛下與朝中百官,仍視西涼為雞肋。
為何?且看薊王填進去多少人力物力,財力精力。羌人之所以不反,正因有利可圖。一旦流徙期滿,又當如何,猶未可知也。故上至三公、大將軍,下至斗食小吏,有識之士,多以為,薊王乃行緩兵之計。為平關東播亂,而穩住羌人。
給了洛陽朝堂,四載難能可貴的喘息之機。
“四載之息”。足以平關東逆亂。那時,即便關西播亂,只需固守大震關。關中大地亦固若金湯。
陛下精明如斯,又豈能不知箇中內情。
這才口出“朕不學羌人”。因在陛下看來,薊王許諾的日薪二百大錢,根本不會兌現。
劉備只能說,陛下想對了一半。如今既得陛下五十億錢,又得黑山半壁積蓄。再加兩漢五銖源源不斷運抵薊國,轉運督亢粳米,薊國名產。還有東凌礦山銅鐵,陸續運來。劉備足可兌現。
錢幣黑洞,已在不知不覺中,悄悄補全。
洛陽濯龍園,華雲赤樓帛蘭船。
“拜見皇后。”簾前有一美人,落落初成,盈盈下拜。
恍惚看到了十年前,清白無垢的自己。何後眸中忽生一絲妒色,又悄然逝去:“小妹請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