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利避害,人之常情。曹孟德,如此行事,亦無可厚非。
畢竟,家門血仇,不共戴天。更加,甄都天子,身份存疑。二董雖舉家下獄,然曹孟德,並未起殺心。天子被禁御苑,此時亦可稱無虞。
倍思前後,並無不妥。故荀彧,並未強諫。以觀後效不遲。
不告薊王,理由亦如先前。薊王總王權之極。一言九鼎,必有定論。若先告知,薊王一聲令下,曹孟德不敢不從。不能最大得利,豈非不美。是故,權衡利弊,先告南陽史侯。才是,趨利避害,上上之策。
荀彧兼領甄都令。甄都內外,固若金湯。自曹孟德率百官攻城,甄都外鬆內緊,只入不出。唯憑司空印信,方能出城。曹孟德屢遭危難,力保甄都不失,荀彧功不可沒。
此時,亦不例外。
話說,朝野內外,皆為曹黨。治政安民,有條不紊。有無天子,並無不同。何況,董氏外戚,手無寸兵,不過徒有虛名。便夷三族,亦無損朝野人望。
自出端午之亂,曹孟德速戰速決。先穩住薊王,再與漢中苟且。關東群雄,奉薊王敕命,悉數遠避。甄都內外,自成曹司空,一言堂。
或言曹孟德,隻手遮天,亦無不可。
此去南陽,茲事體大。唯恐應變不及,被史侯窺破。思慮再三,曹孟德,兵行險著。遣司直程昱,親赴南陽。
是夜,司空府。
“報。”心腹廊下通稟:“廬江左慈投刺。”
“廬江左慈?”曹孟德心中一動:“速請來一見。”
“喏。”
左慈,“少有神道”,號“烏角先生”。人稱“左仙人”。群仙會後,出仕薊國,守大震關,尊四海令。然與曹孟德,素不相識。冒昧來見,必有要事。
“拜見司空。”比起曹孟德正襟危坐在前,暗伏刀斧手於後。左慈,竹冠麻袍,風仙道骨。
“四海令免禮,請上座。”曹孟德,以禮相待。
“謝司空。”左慈稱謝落座。
“薊王安否?”曹孟德,出言相試。
“王上無恙。”左慈答曰:“下臣,奉王上敕令,自大震關入甄,尚未歸國。”
“四海令,所為何來。”聞左慈奉命而來,曹孟德這便落杯相問。先前,舉杯在手。稍有異動,便摔杯為號。左右刀斧手,一擁而上。不由分說,將左慈剁成肉泥。終歸,防人之心不可無。饒是薊王,亦屢次三番,中仙門奇術。若非吉人天相,險長睡不醒。曹孟德自慮,並無薊王這般,天命傍身。能屢次逢凶化吉。自當,防微杜漸,坐不垂堂。
捧杯在手,亦是震懾。
左慈,久歷紅塵,焉能不知。這便如實相告:“王上慮,端午之亂,另有仙門蠱惑。故遣下臣,為司空除禍。”
“善。”既出薊王,曹孟德自不敢違命:“四海令,意欲何為。”
“司空只需,如此如此……”左慈低語言道。
曹孟德依計行事,不提。
南陽,宛都宮。
聞甄都遣使,史侯遂大殿相見。
見使者,乃是司空司直程昱。史侯,心知事成矣。
不料,待見程昱轉呈,合肥侯手書。史侯,目瞪口呆,如遭雷擊。史侯,乃出何後。自幼長於史道人門下。宮中舊事,一概不知。然待合肥侯被廢。史侯稱帝。二宮之事,皆是親臨。尤其,為除二戚之患,假充史道人,暗中聯絡群雄,籠絡賊臣董卓。見事不可為,二宮太皇,假送嫁之名,行陳倉暗度。可惜,“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舟入函園,華雲號上。王美人貴子,終為何後所截。
彼情彼景,歷歷在目。
然,絞盡腦汁,窮盡奇思。如何能料想。逐鬼童子所遮,非只王美人,貴子一人。另有董太皇,所生孽種,亦混珠其中。
叔父親筆手書,斷不會有誤。若句句屬實,大漢帝位,非我莫屬。
心念至此,史侯居高下問:“曹司空,何意。”
“禁中隱秘,非司空所知。”程昱,謹慎作答。
“時,董太皇,詐言有疾,實為產子。”史侯忽問:“永樂診籍何在。”
程昱,伏地奏曰:“診籍在太醫令手。茲事體大。下臣,不敢私取。”
言下之意。永樂診籍,曹司空必已取得。然因涉宮闈隱秘,故不敢帶出甄都。言外之意。永樂診籍,曹司空必已私窺。至於,董侯出身,恐已成定局。
“診籍,何所書?”史侯脫口而出。心中急迫,不言自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