薊都臨鄉,皇英殿。
甄都條陳,事無鉅細,薊王皆命人實時抄錄,轉呈二宮太皇。
尤其董太皇,視董侯如己出。自知車騎大將軍董重,挾天子發矯詔。一時心慌意亂,六神無主。急命皇英署長孔螢,候於瑞麟閣外,謹防有失。
薊王遂親赴皇英殿覲見。好言寬慰。
董太皇垂淚言道:“車騎大將軍,鄙陋無謀。必受人蠱惑。”
謂,“知子莫若母”。畢竟親侄。董重品行如何,董太皇焉能不知。
“太皇毋慮。”薊王言道:“端午之亂,另有首謀。非出安集將軍。車騎大將軍,乃為自救。社稷無隕,當可赦之。”
“王上,已知首謀乎?”竇太皇柔聲問道。
“乃史夫人所為。”薊王遂告知以實情:“四海令左慈,已入甄下。料想,不日,當可大白於天下。”
“甚好,甚好。”見薊王言之鑿鑿,董太皇自當深信不疑。
竇太皇又問:“何人蠱惑車騎大將軍。”
“許是,司徒伏完。”薊王知無不言。
“伏完,為報私仇乎?”竇太皇必有此問。
“必有此因。”薊王言無不盡。
“將相不和,社稷難繼。”竇太皇又問:“王上,欲立阿斗乎?”
“臣,並無此意。”薊王,如實以告。
不料董太皇,悲從心起:“關東逐鹿地,非六雄無存。”
言指,董承、董重,乃至董侯,皆非六雄之敵。話說二董,雖取名承、重。然中人之姿,碌碌無為。又如何能,承社稷之重。
譬如,“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饒是曹孟德,亦需因勢因時而變。
又如,三閭大夫,不肯隨波逐流。唯有以死明志。
普天之下,唯我薊王。和光同塵,表裡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