賜公卿、將校,足安其心。”呂布深知西涼人秉性。
董侯輕輕頷首,又問王允:“太師,以為如何。”
“不可。”王允言道:“此乃劍客之言,非出將軍口。”
此言一出,百官愕然。
呂布臉色,可想而知。
事實上,呂布進言,乃為王允解憂除禍。只需將原先忠於董卓的西涼將校,悉數革職查辦。留其性命,全其家小。再犒賞三軍,籠絡軍心。十萬大軍之禍,迎刃而解。卻不料,王允非但毫不領情。反以江湖草莽相辱。
王允就事論事,未覺不妥:“無功如何賞,無罪焉能罰。《書》曰:‘惟新陟王,畢協賞罰,戡定厥功,用敷遺後人休,今王敬之哉!’《韓非子》亦曰:‘言賞則不與,言罰則不行,賞罰不信,故士民不死也。’今,諸(宗)王不敬,士民不死(效命)。如何取信關東?”
亂世用重典。不可和稀泥。
王允所患,仍是關東。
王允著眼,與合肥侯,可謂“所見略同”。洛陽八關,十萬守軍。半數出自關東。只需結好關東豪強世家,軍心自安。若賞罰不信,激起兵亂。再被有心人,推波助瀾,洛陽危矣。
又謂“見仁見智”。
呂布之言,乃著眼於西涼眾,亦無可厚非。
只是,董侯並百官,皆始料未及。同掌朝政,誅董首功二人。竟生間隙。
一文一武。若王允、呂布,暗生不和。恐非朝廷之福。
慮及此處,太傅楊彪,忽生慨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