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黎、朝都、朝黎、三川,五郡,為安北、遼海二郡相夾。二郡乃諸東郡之首尾。先前亦是薊國屯民重區。扶余四加,高句麗二十萬民,已先後向化,皆為薊人。另有東蓋馬縣“南沃沮屬國”、臨濊縣“北沃沮屬國”,及滄海郡“扶余屬國”之功勳國民。自蒼海、玄菟、臨屯三郡,沿半島珠鏈,及碣石道,水陸並進,不斷內遷。薊王先萬舟併發,運來百萬南陽之眾,又徙四氏雲霞,各十萬眾。更加四百萬客庸入籍,東境因而大興。
年初,甄都上計。薊國足有二千萬眾,二百六十餘萬戶。人歲六十三錢獻費,足納十二億六千萬。轟動朝野。
尊王攘夷,此消彼長。董侯焉不急迫。
譬如,華夷之辯。自薊國風行大儒學。並《荀子》入《五書》。荀卿儒術,遂成顯學。天下儒生,聞風而動。自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中興,薊國為始。於是。不言荀子,無可立足河北。不究大儒學,不可匡扶天下也。
學術,乃治世安民之道。亦是總漢家話語之權。春秋時,諸夏方國,視楚為蠻夷。秦漢以來,視遠服徼外為不毛之地。今大儒學興於河北,大河之南,皆成蠻夷矣!
薊王鞘劍銘文:華樓夏桑。
少時薊王曾言:願天下皆為樓桑。
如今再看。天下樓桑,便是問鼎華夏也。誠然,彼時薊王並無代漢之念。時至今日,薊王亦無篡漢之心。然天命所歸,又豈在人為。
薊國上下,靜觀其變,以待天時。
內憂外患,國祚不繼。反觀漢家天子,豈能坐以待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