妃那美。亦是前邪馬臺女王。今筑紫國女主。
只需助柳氏復國。柳氏效先祖柳葉,嫁薊王。扶南必為二主共治。與薊王所生麟兒,當為扶南之主。如此,不出三代,寧州亦為漢土。
孫伯符,周公瑾。素知薊國民意沸騰,不願漢室貴胄,三興之君,再行“和番”。“和戎”更是大忌。
換言之,單從國人細分“和親”,為“和番”、“和戎”。便可知,國人心態變化。於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此乃待客之道也。然“客隨主便”,切記“喧賓不可奪主”。
正因,心憂王上後宮,胡風盛行,恐亂漢儀。故自蔡少師以降,海內大儒,各遣家中妙齡少女,春試入闈,出仕少府。充填薊王后宮之意,不言自喻。
更有甚者。便是先前,和親薊王之國主、單于。此時,亦越發自矜。皆以『漢戚』自居,漸不與異族苟且。
此風,有利亦有弊。
國老,高屋建瓴。言,此乃和合之風,向化使然。天下大同,是也。主公毋慮也。
薊王,心領神會。然,總有似有似無,一絲心牽。待孤,諸女長成。公主和親乎?
此風,斷不可長。
論知薊王至深。小師弟周瑜,必為人先。
此番南下,平定南州。所行『反·圍魏救趙;正·四面楚歌』之計。其中深意,恐遠不止此也。
話說,反·圍魏救趙,莫非曲線救國乎?
門下署,南合。
細觀嶺南邸報,南合祭酒許子遠,眼中一閃精光。
“我主,‘非周公瑾,不帝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