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琳曾以此為題,書於報端。如何能不灌頂醍醐,大徹大悟:“正因主公與郭東曹,君臣磊落,謹守孔孟之道。故必無疑。”
“然也。”許子遠慨嘆:“果然民貴(詳見:《三國·1.155果然民貴》)。”
南港,雲臺觀邸,四海仙館。
司辰令龐德公門下四子,亦論及郭奉孝之謀。
“若論民貴君輕。郭東曹此謀,上足救萬民。中能定社稷,下可悅明主。萬全之策也。”司馬懿話鋒一轉:“然鳳凰于飛,明隱連環。明謀王上乎?”言下之意,郭奉孝明知薊王,和光同塵,獨尊儒術。故以“民貴君輕”,孔孟之道,暗藏私心。將薊王,亦明目張膽,算計其中。知薊王必不會見疑。於是,假“民貴君輕”之名,行“君貴民輕”之實。明為救萬民於水火,實則為薊王謀取江山。
司馬仲達此問,頗多以己度人。
四子皆含笑不語。唯諸葛亮反問:“仲達以為,君民社稷,孰輕孰重?”
司馬懿倍思前後,一聲慨嘆:“果然民貴。”
凡謀略之所出,必為“損人利己”。魚與熊掌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既然民貴。郭奉孝豈能本末倒置。不為存續萬民,反行背主謀逆。
至此。郭奉孝,鳳凰于飛,終有公論。
如伏完等人,之所以心中存疑。只因君民社稷,孰輕孰重,心中亦有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