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天也明白自己的作用,他持續性幫助老人,在外界被先鋒組織宣傳,獲得巨大名聲,乃至被賦予某種意義。
這種意義,是年輕人們嚮往的東西,所以他們才會到梅城,來體驗“林天”行為,嘗試做一個像“林天”一樣偉大的人。
但這是空洞的,他們只是想要“林天”行為得到的讚譽,並非真正想做這些事。
所以,他們體驗之後,也就沒了。
林天清楚,要想吸引更多人關注老年人群體,提供更多幫助,就需要老人們對年輕人做的事給予正反饋。
親身體會的感受,絕對比文字描述更有感觸。
然後再加上外界的讚譽,年輕人既得到內心充實,也得到外界誇讚,雙重正反饋之下,年輕人們會前赴後繼進入這個領域。
這也是林天現在正在推動的事,他以自身為引,讓老人們開朗起來,讓他們學會感謝、誇獎,然後這些行為不再聚焦到他身上,讓每一個幫助老人的年輕人都能得到讚譽。
只要持續進行下去,老人們再也不會回到無人問津的狀態。
這不是他一人妄想,這個世界雖然物化到某種極致,年輕的歸年輕,年邁的歸年邁,年輕和年邁隔著鴻溝,可林天還能在細節中,發現以往道德留下的痕跡。
老人,除了某些特殊情況,大多數人,都不喜歡孤獨。
他們,有種莫名的被需要,林天陪一些老人吃飯時,能明顯感到這些老人心情變好。
這種情況或許是接近死亡,他們更珍惜活著的時間,也想找到自己活著的意義。
雖然這麼想有些殘酷,可林天知道,大多數人,活著都是沒有意義的。
年輕的時候,還可以用無盡物質來麻痺精神,去為更多的享受而沉迷,年老之後,大限將至,許多享受已經失去意義。
老人們會第一次正視人生,回憶年輕的經歷,然後恍然發現他們活著沒什麼意義。
他們和大多數人一樣,出生,幼童、孩童、青年、壯年、老年、死亡,每個階段經歷的事,大同小異。
按照規律,到了老年,他們就該安心去死了。
每天晚上閉眼前,都可能是他們最後一次看世界,每天早晨醒來,都可能是他們最後一天。
這種感受,隨著年齡變大,身體機能越差,而越明顯。
他們要死了,但沒人願意去死,他們想找到活著的意義,想做點什麼,想被需要,讓他們不至於無用。
對一個老人傷害最大的話,往往是說他老了,已經沒什麼用了,或者說他老了,不需要他做什麼了。
什麼都沒有,什麼都不做,也不被需要,單純的活著,就是一種死亡。
以往的老人們就是這樣,孤獨、死寂、沉默寡言。
若非還有先鋒老人互助中心組織的唱歌活動,林天都很難察覺到還有這麼個群體,他們確實和死亡沒有多大差別。
老人有被需要的需要,年輕人有希望得到正反饋的想法,林天就打算將老年人作為給予年輕人正反饋的來源。
簡單來說,就是讓老年人成為“誇誇團”,專門在年輕人做好事時給予正反饋,讓老人被需要,也滿足年輕人想要的認同。
這聽起來很可笑,也很幼稚,在許多古早世界,這種情況不需謀劃,民間就自發有這種行為。
說難聽點,林天是想逆時代潮流,搞返古那一套。
現在的社會,老人和年輕人徹底割裂,年輕人只管自己,老人自己管自己,沒有養老,沒有養小,智慧統治下,所有養育都交給智慧負責。
除了早期不完善時,父母還有生養之恩,後面的時代,年輕人和老人是沒有感情的,即便是父母和孩子,除了生育價值沒有被智慧接管,其餘都被智慧接手。
林天也知道復古那套不一定是好事,本身就是摻雜利益發展的,到了後來,難免會成為牟利工具,這也是這類組織在發展中被抹掉的原因。
可至少,還有情感元素存在,不至於淪落到如今這樣隔閡森嚴。
他又回憶起自己最初幫助老人的時候,沒有得到一點反饋,卻還能做下來。
似乎,他那時候,就不需要反饋了。
不管老人們對他是什麼態度,都影響不到他,誇讚不會讓他更進一步,惡語也不會讓他退縮一步,他想做,就做了。
他好像不記得有過安慰自己、鼓勵自己的時候,過程平平常常。
起因,也只是因為他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