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的親俄派,現在搖身一變,成為了反俄的急先鋒,他們認為俄國人的體制已經完全落後了時代,註定要被時代淘汰,而保加利亞的體制才是時代的選擇!
……
並且俄國內部還戲劇性的發生了變化,沙皇政府內部掀起了學習保加利亞體制的風潮,這還是尼古拉二世一手推動的。
他也是沒有辦法,現在的俄羅斯帝國已經病入了膏肓,他們本身的體制肯定是不合時宜了,剩下的就只能學習國外了!
美國人和法國人的共和制,尼古拉二世是肯定學不了的,誰要是敢去學習就是他的敵人。
學習英國人的君主立憲制,但是他的膽子太小,害怕上了斷頭臺,畢竟他和英國那位上斷頭臺的國王,某些方面和他也是挺像的。
學習日本人,俄羅斯帝國表示他們還丟不起那人。環顧一週後,他們猛然發現,還有一個曾經的小弟可以學習,並且保加利亞最初的憲政體系,還是俄國西方派一手製定的,斐迪南也只是在上面加以了修改!
這對俄國內部的西方派來說,就太美妙了,事實證明了他們的理論的正確性,一個人口不過三四百萬,領土不足十萬平方公里的彈丸小國,在他們制定的理想政治體系之下,短短的三四十年內一躍成為了世界一流列強,這還足以證明他們設定體制的優越性麼?
至於斐迪南給保加利亞開掛,自動被他們給忽略了,這都是他們政治體制的優越性造成的,斐迪南最多也就是一個偉大的國王,保加利亞的發展壯大還是他們體制的優越性造成的!
不然的話,假如當初他們搞一個共和制,不就是什麼事都沒有了麼?保加利亞沒有了國王,自然也就沒有斐迪南什麼事了!
……
巴黎和會一結束,康斯坦丁代表團就踏上了歸途,出售債權的問題,還是由財政部和外交部的官員在和財團們扯皮,這不是一時半會兒就能夠結束的。
作為“三巨頭”之一,康斯坦丁的巴黎之行還是非常風光的,可謂是滿載而歸,只不過最大的贏家卻是斐迪南,他正揮舞著鈔票,在德國買買買!
比如說德國人價值上億馬克的鋼鐵廠,現在斐迪南給個百八十萬就可以拉走了,尤其是在南德意志地區,在保加利亞的軍管區,除了拆遷成本外,一個大子兒都不用給,一個個德國人的工廠直接不翼而飛了。
沒錯就是直接性的不見了,能幹出這種大事的自然是斐迪南這樣的實力派了,反正倒黴的都是德國人,誰管那麼多啊!
有意見可以向駐軍抗議啊,他們會負責解釋全部的前因後果!
並且搬遷的還不僅僅只是工廠,很多時候都是連工程師一起打包的,反正保加利亞馬上要開發小亞細亞半島,也不怕消化不掉這些產能。
出於限制德國人戰爭潛力的目的,英法對德國人的重工業也是在拆拆拆,尤其是法國人他們恨不得能夠拆光德國人的每一顆螺絲釘。
和歷史上一樣,很多工廠被他們拆除了,才突然發現自己根本就用不著,國內也沒有資本家願意接手,想賣都找不到買家,最後又喜劇性的還給了德國人。
不過這次不一樣了,有了斐迪南這個財大氣粗的買主,以不高於市場價一折的價格,在市場上掃貨,德國人在魯爾區的重工業體系遭到了致命的打擊。
至於未來德國人能不能夠恢復過來,斐迪南是不關心了,反正還是強大了保加利亞更重要,或者說是自己腰包裡賺錢更加重要。
反正歷史上,德國人重工業也被協約國給拆除了,只不過後期沒有人肯接手,被一群蠢貨閒置了一段時間後,又還給了德國人。
這次就不一樣了,據不完全統計,從1917年底到1919年初,短短的一年多時間裡,保加利亞從德國共拆回來了五百八十多家大中型工廠。
其中包括德國人三分之一的鋼鐵廠,四分之一的造船廠,近一半的化工廠、製藥廠,還有一大批當時的高科技產業。
並且在世界大戰結束後的五年內,從德國陸續前往保加利亞的移民人數就高達50餘萬,這裡面有多少是自願的,就沒有人清楚了。
反正保加利亞軍隊曾多次出動軍隊給這些精英人才保駕護航,確保他們連同家屬安全的抵達了保加利亞。
正是德國人的無私奉獻,讓保加利亞在戰後經濟獲得了飛速發展,迅速的成為了歐洲第一工業大國!
……
巴黎和會的圓滿結束,斐迪南非常給面子的為康斯坦丁代表團舉行了慶功宴,對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