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匈帝國的支援下,未經俄國同意,就召開了國民議會選舉出了保加利亞大公。
為了獲得更多的支援,奧匈帝國提名了斐迪南,1887年6月25日,保加利亞國民議會選舉了斐迪南為繼任大公。
俄國政府對此提出了抗議,要求土耳其政府根據《柏林條約》拒絕斐迪南上任。可是在西方列強的壓力下,土耳其拒絕了俄國的要求,支援斐迪南繼位。
眼下,保加利亞的政變還在孕量中,斐迪南沒有干涉,他怕引起了蝴蝶效應。
畢竟歷史上保加利亞為了尋找大公,可是跑遍了歐洲,候選人有一大堆。
雖然最後選擇了自己,無非是為了取得西方列強的支援,並不意味著沒有其他人可以取代。
斐迪南一邊焦急的等待著,一邊加強了情報工作的建設。從歷史上來看,自己剛到保加利亞日子並不是很好過,權利都掌握在自由黨人手中。
時間一天天過去,1886年夏,政變如期開起了,巴騰貝格被迫退位,然後被驅逐出境。
接下來圍繞保加利亞展開的龍爭虎鬥,令斐迪南目瞪口呆,本來佔據優勢的俄國,在一連串的錯誤行動中,逐漸喪失了優勢。
1887年,保加利亞危機加劇,在取得斐迪南的同意後,2月份,斯塔姆博洛夫強行召開了國民議會,正式選舉了斐迪南為保加利亞親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