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一章 風雨飄渺中的奧斯曼帝國(1 / 2)

小說:地中海霸主之路 作者:新海月1

歐洲不穩定,亞洲、非洲也不太平!

先是約旦地區亞喀巴灣地區,發生了動亂;接著舒利亞又發生了暴動;然後馬拉蒂亞地區又發生了叛亂!

總之1896年,對奧斯曼帝國來說,就是風雨飄渺的一年!這個老大帝國,進入了19世紀後,越來越力不從心了!

接連不斷的起義,令蘇丹政府疲於奔命,好不容易才鎮壓了下來,但是奧斯曼帝國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為了鎮壓起義,奧斯曼帝國在1896年共計損失了四萬三千多名士兵,光撫卹金就是一筆不小的開銷!

最關鍵的是對地方上的破壞,基本上爆發起義的地區,在未來數年內,奧斯曼帝國難以獲得收益,反而要財政撥款去填窟窿!

而且起義軍還破壞了奧斯曼帝國的統治基礎,大量的基本官員,都被一掃而空,為了穩定地方,蘇丹政府不得不在地方上駐紮重兵!

這些一系列的開支加在了一起,讓奧斯曼帝國那本就脆弱的財政,變得更加糟糕了起來!

1896年,奧斯曼帝國財政赤字高達1650餘萬里拉(約合英鎊1500萬英鎊, 1里拉=6.克黃金),可以說已經在破產的邊緣徘徊了。

幸好,奧斯曼帝國家大業大,底蘊猶存,總算是挺過來了,步履闌珊的向1897年邁進。

蘇丹政府或許已經感覺到了危機正在向他們逼近,改革派開始壯大。實際上奧斯曼帝國的改革由來已久,早在百年前就開始了,具體體現在軍事上,建立了一直現代化的軍隊!

再好的體制,也需要人來執行,為了培養足夠的新式人才。坦齊馬特時代就開起了世俗化教育改革,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時期(1876到1909年),開始了真正的教育改革,這一時期蘇丹政府大力發展高等教育,提高高校的辦學規模。

1900年重新改組了伊斯坦布林大學,該校是中東第一所近代大學。高等學校採用西式教育,課程設定包含了歷史、數學和外語等。

世俗化是這一時期高等教育的特徵。這一時期建立了包括世俗初等及中等學校、師範和專科學校一整套現代教育體系。

新型學校的建立對教育產生了積極影響,更新了傳統的教學內容。除傳統教學內容外,這些學校在小學階段就開始開設歷史、地理和衛生常識,中學階段又增設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公民學、土耳其語、法語和波斯語。

學校的現代化教學極大地推動了世俗化教育的發展。這一時期的歐洲列強不僅在奧斯曼土耳其開辦企業,而且興辦學校,歐式學校教育的建立推動了西方文化的傳播。

教育改革推進了司法與教育的世俗化,從內閣中清除***教最高法典說明官,啟動司法部對沙里亞法庭的世俗控制,把宗教學校納入教育部的管轄範圍,新建宗教基金部。

受世俗教育的知識分子大大增加,軍官、軍校學生很大程度上是城鄉小資產階級和下層官吏出身的人。

從他們中間,培養了眾多的文武官員,孕育了新一代民族民主革命者。新興的世俗精英挑戰烏里瑪傳統的權力結構,削弱了傳統宗教勢力。

從坦齊馬特到青年土耳其黨人的世俗化改革,距離這一過程的最終目標――政教分離、建立世俗國家,也只剩一步之遙了。

奧斯曼帝國的改革,斐迪南並不關心,一個從上到下,爛到了根子裡的帝國,盲目的改革無疑是加速其滅亡的催化劑!

很顯然奧斯曼帝國現在缺乏不單單是改革,最關鍵的是缺乏執行能力!!再好的政策,如果政府執行力不足,落不到實處,都可能取得相反的結果!

奧斯曼帝國也不例外,教育上的改革,沒有達到蘇丹政府想要的目的,反而催生“土耳其青年黨”或者叫“統一進步黨”。

1894年成立於伊斯坦布林。最初領導人是阿麥德·李薩。1889年5月,在首都四名醫科學校的學生,建立了一個反專制統治的團體,取名奧斯曼同盟,後改名為同盟進步委員會,歐洲人稱它為“青年土耳其黨“。

很快,許多青年學生、軍官、知識分子和國外流亡者參加了該黨。它代表資產階級和自由派地主的利益,主張保持奧斯曼帝國的領土完整,反對專制制度,要求恢復1876年憲法。

1897年初,土耳其青年黨密謀發動軍事政變,因事機洩漏而失敗。青年土耳其黨在首都的組織被破壞,許多人被捕,13人被判處死刑,68人被流放。這次事變使依靠上層政變來實現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