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八章 外交(1 / 2)

小說:地中海霸主之路 作者:新海月1

1887年夏秋之際,卑斯麥和索爾茲伯裡把《地中海協定》擴大到了巴爾幹地區。

12月英、意、奧三國互換了照會,第二次《地中海協定》簽訂,一個針對俄國近東問題的同盟建立。

這是卑斯麥對同盟體系做出的調整,促成了英、意、奧和法、俄在近東地區相互牽制的格局,又不使法俄結盟,保證了德國在歐洲大陸的地位。

從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後期開始,三皇同盟逐步了崩潰,但是德國還是和俄、奧建立了結盟關係,這一時期是卑斯麥“王球不落”外交的巔峰。

1890年3月,卑斯麥下臺後,繼任者對外交政策發生了改變,結盟體系走向了盡頭。

德國的新路線外來,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德俄再保險條約》不在延長。

德國撕毀《德俄再保險條約》後,俄國的外交局面日益嚴峻。被迫向法國靠攏,從1891年開始兩國就開起了結盟談判,由於法俄雙方互不信任,一直到1894年法俄同盟才正式建立。

德國在“新路線”的主導之下,1890年7月,英德兩國《赫爾果蘭——桑給巴爾條約》,兩國殖民地問題上的爭端解決。

在當時被認為是德國方面的重大讓步,目的是將英國拉入三國同盟。

1890年到1894年,德國多次促使英國擴大在《地中海協定》中的義務。在地中海採取示威性活動,向世界展示了“四國協調一致”的立場。

在這種背景下,斐迪南派士克立門特大主教訪俄,主要目的:一來可以安撫主流親俄派;二來可以改善俄保關係,不用付出來多少代價,就可以抱大腿。

時間已經不多了,再過幾個月卑斯麥就要下臺了,德國就會撕毀《德俄再保險條約》。俄國要打破外交僵局,拉攏保加利亞就順理成章了。

事實上《三皇同盟》建立以來,就是矛盾重重,尤其俄奧之間都矛盾難以調和。

1885年,東魯米利亞發生了起義,民眾驅逐了奧斯曼土耳其的行政官員,宣佈和保加利亞公國合併,亞力山大大公被擁立為合併後國家的君主。

本來只是保加利亞民族獨立的舉動,在歐洲列強的干預下,為了取得保加利亞的控制權,造成了持續兩年的保加利亞危機。

保加利亞公國是1878年俄土戰爭後,在巴爾幹保留下來主要陣地。1881年《三皇同盟》中就有保加利亞一統的約定,可是由於俄保關係的變化,俄國無法繼續控制保加利亞傀儡政權。

亞歷山大大公,德國小邦的貴族後裔,是俄國皇后的侄子,1879年在沙皇的扶持下,成為保加利亞公國的君主。

亞歷山大大公執政後,逐漸對俄國駐保加利亞官員的驕橫表示不滿,雙方交涉多次無果。亞歷山大大公為了擺脫俄國的控制,反俄舉動日益明顯。

奧匈帝國雖然和俄國是同盟,可是也不願意看到俄國對保加利亞的壟斷,於是就和亞力山大兩廂情願之下,開始相互靠攏。

俄保關係破裂後,俄國見無法繼續控制保加利亞政府,開始阻礙保加利亞的一統,並且以撤走軍官,瓦解保加利亞軍事力量做要挾。

同時要求其它大國,共同向保加利亞施壓,逼迫亞歷山大大公解散保加利亞。

列強會議上,在德國的調和下奧匈站在俄國一方,可是遭到了英國人的抵制,由於德奧兩國立場不堅定。

最後雙方達成了妥協,由亞歷山大大公出任東魯米利亞總督,保加利亞完成實際上的統一,土耳其保住了名義上的主權。

這還沒完,保加利亞的合併引起了希臘、塞爾維亞等小國的窺視,希望得到領土補償。

塞爾維亞米蘭國王9月出訪維也納,希望領土得到奧匈的支援。當看到在列強會議上,不能獲得支援後。

11月塞爾維亞出兵入侵保加利亞,不過結局卻是出人意料,佔據絕對優勢的塞軍,被保加利亞打得大敗,保軍趁機佔領了塞爾維亞一些重鎮,兵鋒直逼其首都。

奧匈帝國為了維護在巴爾幹地區的利益,出面干預保塞戰爭。迫使保加利亞撤軍,卻又把俄國排斥在外。同時塞爾維亞的戰敗,也導致了親俄派的上臺,為俄奧矛盾埋下了隱患。

不甘心失敗的俄國,策劃了政變,推翻了亞歷山大大公的統治。不過後面由於英奧的干預,局面超出了俄國的控制,斐迪南被擁立為新的大公,俄奧關係惡化。

德俄關係也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好,雙方就貿易問題就爆發了衝突。廉價的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