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藉口遍地都是,衣索比亞雖然是獨立國家,但在世界上並沒有多高的地位,在很多人眼中這就是一個非洲大部落。
國際上是沒有人替他們出頭的,只要我們及時公關,完全可以將戰爭的責任推給他們!”總參謀長克洛斯夫反駁道
“參謀長閣下,你就算是說的天花爛墜,也不會有人認為衣索比亞敢入侵保加利亞的,實際上他們連希臘人都打不贏!
所謂的戰爭藉口,不適合現在出現。這個時候,我們正在和英國人競爭,一個良好的國際聲譽,非常的重要!”首相托爾斯基開口說道
……
總參謀部+陸軍部+殖民地政府VS內閣,主戰派和主和派算是打平了,最終的決定權到了小斐迪南手中。
要不要進攻衣索比亞?
看著非洲地圖,小斐迪南若有所思,他似乎有些明白了,將新希臘王國放在阿斯馬拉,絕對不是一個巧合。
這分明就是衝著衣索比亞去的,從現在的情況來看,這份兒計劃進行的非常順利。
國內不肯融合的希臘人,都跑到了新希臘王國中,天天都忙著和衣索比亞人打仗,自然是沒有功夫和保加利亞過不去了。
這麼多年過去了,雙方早就是仇深似海了,反倒是希臘和保加利亞的關係得到了改善。
轉移仇恨,這一招斐迪南玩的簡直就是爐火純青,和衣索比亞打了二十多年的仗,還有幾個希臘人記得當初和保加利亞的恩怨?
就算是在歷史書上出現了,現在他們的敵人,還是隔壁的衣索比亞。
拿保加利亞帝國當仇人,估計就算是最激進的希臘人,也不認為有獲勝的機會,既然搞不贏,自然就要認慫了。
想明白了這一切,小斐迪南就知道該怎麼做了,衣索比亞可以佔領,但絕對不能是現在!
保加利亞的名聲不能壞,這關係到未來的世界戰略。那怕就是要發動戰爭,也必須要有足夠的理由。
可惜,現在保加利亞帝國的實力太強了,除非是腦子進水了,不然沒有人會主動向保加利亞發起戰爭,包括英國人在內。
光亞歐大陸上,保加利亞連成一片的領土面積,都超過八百萬平方公里了。
在這裡還有世界上最完善的工業體系,擁有八千多萬人口,擁有世界最強大的空軍,排名二的陸海軍。
對上任何一個敵人,小斐迪南都不慫,當今世界上就沒有一個國家,發展的像保加利亞這麼均衡的。
最關鍵的在列強之中,保加利亞擁有絕對的人口優勢,幾乎和英國本土+北美三國的人口總和相當。
實力強和實力弱的時候,外交政策也是截然不同的。
當初斐迪南可以設計奧斯曼帝國,讓他們承擔主動挑起戰爭的責任,也可以示敵以弱,吸引希臘、黑山王國、羅馬尼亞來進攻。
現在小斐迪南決定不能這麼玩,否則東歐聯盟就先完蛋了,沒有東歐聯盟,要去單挑全世界,要付出的代價就不是這麼的簡單了。
“衣索比亞的問題先擱置,為了穩妥起見,現在還是先以蠶食為主,等大局已定過後,再回來處理這個問題!
考慮到國際聲譽問題,外交部儘量推動衣索比亞和英國人結盟,這樣未來我們動手的時候,就不用受輿論上的譴責了!”小斐迪南開口說道
讓敵人抱團,然後一鍋端,當年保加利亞就是靠這項戰略,才成功一統巴爾幹半島的。
時至今日,小斐迪南又再次拿出了這一戰略,眾人自然不會反對了。
衣索比亞又不是什麼強國,就算是和英國人結盟了,也不可能增強西歐聯盟的實力,反倒是還要分散英國人的精力。
小斐迪南不認為衣索比亞能夠在幾年時間內完成工業化,要知道即便是開掛的保加利亞,工業化程序都花費了三十幾年。
在前任的基礎上,斐迪南還是花費了十幾二十年時間,才完成了初步工業化。
產業升級,還是在一戰過後,靠俄國的遺產,和德國人的家底,加上本身的積累才完成了逆襲。
保加利亞工業化開啟的時候,國內可是有上百萬小學生,和數十萬中學生,有這些人才底蘊,斐迪南才開起了五年計劃。
現在衣索比亞可沒有這麼多人才,否則也不會等到21世紀,都沒有完成工業化了。
“陛下,衣索比亞政府早就向倫敦政府靠攏了,只不過英國人太高傲了,看不上他們,否則在二十年前,他們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