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
有一個日漸強勢的皇帝已經很頭疼了,再來一個頭號打手做幫兇,皇帝就得上天啊。不管李誠的真實想法是什麼,想繼續在邊事上建功立業,那是絕對不能接受的。
朝廷就是這樣,國家利益在很多時候,必須給君臣之間的平衡之道讓路。
裴行儉升官了,吐蕃一仗下來,升官發財,春風得意,長安城裡的新宅子就是證據。
趕上皇帝在宣武門新設左、右屯營飛騎,裴行儉又跟著老師蘇烈一起水漲船高。
這次軍事編制的變動,最牛逼的還不是飛騎,而是從飛騎精銳中再選出來的精銳,百騎。
這個百騎有點皇帝儀仗隊兼親衛隊的意思,裝備各種奢侈華麗。皇帝田獵的時候,會帶上百騎。裴行儉自然是沒有混進百騎的,他有自己的想法,先參加科舉,混一個文武雙全。
這不,奉蘇烈之命,保護禮部官員迎接吐蕃使團,剛到城門口遭遇李誠。
裴行儉看見李誠的時候,心情是何等的臥槽。這位大爺真的惹不起啊!
同行的禮部郎中差點要哭了,攤上這麼一個差事就夠倒黴的,怎麼還遇見這麼一個主?
傻子都看出來了,李誠來這堵著城門,就是奔著搞事來的。
問題是禮部郎中不敢上前說話,而是做出了趕緊派人回去彙報的決定。裴行儉一看時間不等人啊,耽誤了差事軍令不會放過他。只好硬著頭皮上前說話,畢竟有一份交情在那。
裴行儉最初並不喜歡李誠,覺得這牲口行事風格太跋扈了。或者這麼說,裴行儉在松州一戰之前,他是看不起李誠的。覺得這傢伙就跟自己不是一路人,不然也幹不出拿李誠的字畫去平康坊騙炮的事情。
但是松州一戰,徹底扭轉了裴行儉的觀念,覺得自己以前太傻了。之前總覺得自己是沒機會表現,一旦有機會表現吧,肯定不比李誠差。嗯嗯,文采方面忽略掉,忽略掉。
這麼說吧,松州一戰,裴行儉認識到了自己與李誠的差距,回到長安之後,見到蘇烈時,師徒二人在談論松州一戰時,也是各種感慨。蘇定方就坦言,換成自己根本就想不到火攻上面去。裴行儉級別太低,最初的戰術制定根本就不知道。
等到李誠一把火點著了,唐軍發起攻擊的時候,裴行儉才知道真相。然後看著二十萬吐蕃大軍土崩瓦解,唐軍的追殺就跟趕牲口一般的輕鬆。隨後的進入各羌之地,無不束手就擒,但求一人換一家之安寧者比比皆是。
差距太大了!裴行儉的一點傲氣全都收起來了,陪著李誠一起回京,面對李誠的招攬,他很矛盾。最終還是拒絕了,李誠沒強求,給他足夠的面子。
沒想到這位又要搞事,裴行儉還是唯一能上前說話的人,別人沒那個交情啊。
“守約啊!這事情你就別操心了,帶著你的人,該幹啥就幹啥。我呢,在這就是想等著祿東贊來了,好好敘敘舊。”李誠笑呵呵的說話,裴行儉差點哭出來了。別人這麼說,裴行儉還能當真,李誠這麼說,那就是笑裡藏刀啊。
“先生,行儉有護衛之責。”裴行儉連連作揖,對面的表情不變,根本不為所動。
“趕緊去接你的人,沒看我出門連傢伙都沒帶麼?”李誠不耐煩的揮揮手,裴行儉這才發現,李誠真的是一身儒衫,沒帶傢伙出門。難道說,我想錯了?
回頭去找禮部陳郎中,這位總算是有勇氣過來拱手說話:“自成先生,職責在身,失禮了!”李誠揮揮手:“去忙你們的吧,回頭讓我跟祿東贊閒話兩句就行。”
哦,只是聊兩句,那不是問題。裴行儉放行了,李誠說話還是算數的。
一個人太明白真不是啥好事,李誠現在就是這種感覺。如果是個放不下的人,在松州的時候,李誠就能帶著人去剁了吐蕃使團全體。而不是在這個時候,這個地點出現。
李誠拿得起,也放的下,還看的明白,但是不等於他就這麼忍了,所以才要出現在這裡,——搞事!
搞事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也是態度!
看見遠方的煙塵,李誠放下茶碗,笑呵呵的站起來,準備開始搞事的時候,馬蹄聲傳來。
回頭,皺眉,李誠悠悠的嘆息一聲!來的還真的是及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