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李安安一行人的目的地是海邊,但是越是往海邊去,就越是覺得海風挺大。 “乾孃,喝點銀耳紅棗湯吧,天氣越來越冷了。”三喜在馬車裡燉了一鍋紅棗銀耳湯,這東西簡單,而且喝起來也好喝。 “給大家都盛一碗,讓飛燕把馬車停下來,大家都休息一下吧!”李安安接過三喜遞過來的碗,吩咐大家都休息。 飛燕掀開馬車簾走了進來:“乾孃,外面的海風越來越濃了,我都可以從風裡聞道一股淡淡的腥味了。” “好像是真的,我以前都聽別人說海邊的風是腥的,我還不相信,可是到了這裡,發現海邊的風真的帶著一點點腥味。”秋意也好奇的看著窗外。 “哪裡有那麼誇張,我怎麼沒聞到。”冬原也掀開了馬車的車窗,還特意深吸一口氣的聞了聞:“為什麼我覺得都一樣呢?” 小四端著湯碗笑到:“飛燕是練武之人,嗅覺靈敏,秋意呢在南方待了很久,所以對這種海邊的風很陌生,所以她們兩個會覺得不一樣的。” 李安安喝完了紅棗湯:“到了海邊,咱們就需要點點的順著海邊的這些城市找人了,你弟弟武功高強,我估計很容易打聽出來的。” 冬原點頭:“我們舒服家的客人裡,就有很多是海邊的,他們經常要運送海貨去姑蘇那邊的販賣,然後再從姑蘇運送一下他們哪裡沒有的東西回去販賣,我已經讓人幫我們尋找了,他們在海邊的人脈很廣,一定能幫我們找到小瑜的。” 李安安確實有些為難:“可是海岸線那麼長,我也實在是忘記了,小瑜到底在哪裡,哎,這臭小子,我明明給了錢,他居然都不往家裡傳給訊息,當初甜甜在天南村,還想盡辦法的想要傳訊息回去,要不是天南村封建又自閉,甜甜也不至於受那麼多的苦。” 李安安嘴上抱怨著,其實心裡還是很擔心。 一群人喝完了湯,就繼續的上路了,在當天晚上,趕到了靠近海邊的一個小村子。 小四小車一會,然後告訴李安安,找到了一戶可以借宿的人家,一行人才進了這個靠近海邊的農家小院子。 這一家人家姓趙,看院子是挺闊氣的,有好幾間的空屋子,小四給了一兩銀子,主人家就歡歡喜喜的讓李安安等人住了進來。但是食宿自理,主人家可以提供廚房和柴火。 三喜拜託主人家去幫自己買一些當地的新鮮食材,主人家也笑著答應了。 三喜等人在做飯 ,李安安和主人家聊了起來,畢竟想要打探訊息,就要和本地人多溝通。 “大嬸,您家房子挺多,怎麼人卻不是很多?”李安安送了一盒姑蘇的糕點,和主人家搭上了話。 主人家的老太太趙三嬸笑著接過了糕點:“客人您不知道,我們家人口可是不少呢,我有四個兒子呢。不過現在在家的就只有我3兒子,其他單個兒子和我老伴都跟著船去下海捕魚了。” “冬天捕魚?”李安安是知道這冬天的海是有多冷的。 趙三嬸笑到:“夏天才不能捕魚呢,冬天捕撈上來的魚,不會變臭,而且冬天的海浪也沒夏天那麼大,我們這裡的人,都是每年冬天去捕魚,忙上幾個月,多抓點東西,製作成海貨,然後運到別的地方去買。” 李安安對海邊人的生活是一無所知,所以聽得很認真。李安安這才發現,院子的裡的孩子確實不少,足足有七八個孩子呢。 “你家孫子這麼多呀?”李安安忍不住問道。 趙三嬸笑到:“我不是說了嘛,我四個兒子呢,這些都是我的孫子,但是不是同一個兒子的,他們的爹孃都去捕魚了,我身邊只留下一個兒子,照顧著我這個老太婆,也照著這這些孩子們。” “那你們這裡的人,都不種地嗎?”李安安很是好奇這一點。 “咋能不種地,只不過我們這裡都沙地,能種的莊稼不多,像我家,但是能種一些蔬菜,吃的就是紅薯,這沙地種出來的紅薯好吃。不過像是大米呀,小麥呀,我們就種不了了。只能到外面去買。”趙三嬸是個老實人,基本上是問什麼,回答什麼。 “那咱們這裡距離海邊, 到底有多遠?”李安安忍不住問道。 “朝東走,大概50裡,就是海邊了,我家老頭帶著我三個兒子和三個兒媳婦都在那裡呢,男人們出海捕魚,最多兩三天就回來一次,女人們就在岸邊,把捕撈上來的魚給處理了。不過海邊日子苦,風大。再加上出海也是有危險的,每年都有人出了海就回不來了。”趙三嬸嘆息一聲,很明顯是擔心自己的家人。 趙三嬸的三兒媳婦這個時候端了一個水盆過來,裡面是一條還活著的魚,然後交給了三喜:“客人,這魚最好是清蒸,可好吃了。” 三喜看著盆裡面的魚,明顯有些棘手:“這是什麼魚呀,看起來好奇怪呀?” 李安安忍不住湊了上去:“是石斑魚?” 趙三嬸也笑著走過來:“我們村的老王,是個釣魚的好手,但是也不是每天都能釣到這麼好的石斑魚的,可人你們有福氣了。” 趙三嬸的兒媳婦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