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陸地機動平臺和潛水母艦(1 / 2)

於是一個走偏的專案,陸地機動採礦平臺的新專案正式展開。 這個新的專案計劃以全新的履帶式機動底座為底盤,加上小型核電站和一座現代化的採礦工廠,配上精煉裝置和運輸機平臺,以實現可以在各種惡劣環境下進行異質礦的採礦作業。 科研部表示,採礦模組的部分沒有任何難度,早在105避難所的攻略期間,白區的部隊就才用過鐳射切割機,那種鐳射切割機正是原本的鐳射采礦機的原型,經過這麼長的時間,這種技術早就非常成熟了,至於小型核動力發電機組,就有現成了,而且莫白在十級避難所的新圖紙庫裡,不僅找到的有大型核電機組,同時還有可移動式小型核電機組的圖紙,這種機組本身是為了給大規模軍團作戰提供移動式電力供應的,功率充足而且自動化維護簡單,整體體積大約只有大半個集裝箱的大小,重量不到十噸。 同時可以機動的精煉廠倒是簡單,直接從精煉工廠拆出一個高階精煉機就可以了,採礦模組採出的礦石直接送進精煉車間,需要的異質礦直接存在儲物倉內,多餘的礦石精煉成各種材料,供整個採礦平臺日常使用,只需要給採礦平臺配備一個標準的萬能工作車間就可以了。當然如果想這個平臺可以長期運作,就需要一個食品加工機和淨水機,這些都是可以從系統直接購買的。 唯一需要花點功夫的,就是底盤和履帶式行進裝置了,現有的地盤只有DT30基於T62坦克改裝的地盤,還有文昌文星發射基地內的超重運輸車。但是這兩者明顯都有不足的地方。莫白只能在系統的圖紙庫裡一頓翻找,結果同樣是沒有匹配的,他只是找到了一款可以用的強大電機圖紙,這種電機的動力非常充足,只要安裝六臺就可以驅動兩千噸的運載平臺。而且體積不大完全可以接受。 最後科研部和防衛部的載具部門聯手,乾脆重新設計了一種全新的履帶式底盤,為了承載上面可能重達三千噸甚至五千噸級的採礦平臺,這種新的履帶式底盤履帶的寬度達到了創紀錄的三米寬。四組這樣的雙履帶行進系統組成了一個長寬各二十米的基礎重型載重模組,然後四個這樣的基礎模組作為基座透過一個平臺組合到一起,形成了一座長度和寬度都超過一百五十米的正方形可移動的巨大底盤。 在這樣的底盤上,一個個長方形和正方形的模組拼接在一起,用管線相連線,中間的核動力機組,分到四個基礎載重模組上的電機組,還有鐳射采礦模組,精煉模組,生產模組,生活模組等,如果需要,還可以為它新增駐守部隊的自動化哨塔火力點,在這座採礦平臺的一邊,還有兩個可以起降直升機的平臺。 而科研部最強調的是,這座移動式採礦平臺最大的問題在於超重,如此複雜龐大的一座現代化平臺,整體預計的重量就已經超過了六千噸,這還不算上面的生活和工作的人員以及需要儲存的礦產,所以即使四個載重模組理論上是可以驅動這樣的龐然大物的,但是超重的問題依然困擾著他們,可以富裕的空間和載重嚴重困擾著他們。 而莫白在研究了幾天這個計劃之後,給他們最核心的超重問題提出了兩個解決辦法。 第一個,基於新的異質礦“振石”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振石這種異質真正的作用並不是震動,或者說震動頻率本身只是它的副作用,它的真正本質是一種會產生反重力效應的超導礦石。 如果把“振石”和合金融合,只要在細微通電的狀態下,它就可以實現部分的反重力效果,這種反重力效應依然在研究過程中,不過並不妨礙它的實際作用,莫白認為如果在採礦平臺的基礎框架平臺上採用這種技術,就可以在通電的情況下減輕整個平臺的重量,實際效果大約是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之間,具體點就是能把八千噸的平臺重量減輕到五千多噸左右,這樣就可以在行車時大大減輕載重模組的負擔。 同樣的,在停駐模式和採礦模式下,就可以關閉反重力模組,這時的採礦平臺本身已經停止運動並且可以使用液壓支架支撐起整體平臺,不給行進系統的載重模組增加壓力,同時原本用來給反重力模組供電的發電機也可以把能源轉向採礦模組的運作。 這個理論和計劃的可行性都是很高的,關鍵在於“振石”的產量,目前的庫存的振石總量估計最多也就能完成一個採礦平臺的建造,後面的就需要採礦平臺本身去尋找並採掘礦石了。 第二個解決辦法是從另外一種方向上減重,那就是把龐大的採礦平臺的一部分功能或者說一部分組成部分分到由DT30為主體的全地形運載車輛上來,比如部分的礦物儲物倉,食物倉庫,還有一部分的人員住宿艙等,把這些功能性的艙室從平臺上切割下來一部分,在採礦平臺不用移動的時候,就可以形成圍繞平臺本身的一個功能區,這樣就不僅可以節約下一部分平臺的重量,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