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京都,白區本部,地下九層空間橋傳送層
作為聯盟的本部所在地,白區的空間傳送區域可以說是聯盟所有基地中最大的,三十多米高的層高,廣大到足有四個足球場地大小的面積,在這個地下層內,被分為了五個相對獨立的傳送區域,必要時可以同時向五個擁有空間橋的分基地輸送人員裝備和物資。
此時位於中央的全新傳送門上的光幕波動,一行人走出傳送門,但是不約而同的是,這些人全部都非常不適應,顯得有些頭重腳輕。
從他們身上的造型臃腫的白色外骨骼可以看出,他們是從月球基地剛剛返回的軍官和技術人員, 其中一人摘下頭盔,赫然是聯盟最高的首領,莫白。
莫白扶著自己的太陽穴,還是有些眩暈,從月球基地返回地球,這種低重力和標準重力之間的切換即使是他也有些難受。
對面迎接他的隊伍中,莫白認出了科研部的大佬李博士,所以莫白也沒客氣,直接埋怨道:
“什麼破宇航外骨骼,上面的磁性反重力靴子的重力吸力忽大忽小的,比暈船還糟糕。”
李博士有些尷尬,連忙解釋:
“第一批月球基地的人員裝備都是基於原來密閉性最好的強襲款重型外骨骼來製作的,本來太空最好用的應該是動力裝甲,不過在月球基地基本沒有戰鬥的機會,所以吳部長否決了太空用t60的研發,至於原本的重型外骨骼,雖然內部空間也不少,但是把氧氣迴圈系統,生命維持系統,重力靴系統,還有適合月球作業的作業系統裝上去之後,就顯得很臃腫,行動也很笨拙,不過這也是臨時的舉措,畢竟之前我們沒有在月球上建立基地的經驗,國家航天局倒是有這個計劃,但是我們科研部裡面可能最缺少的就是航天專業的專家了。”
莫白也有些無奈,的確如此,自己的科研部也是算是以當初的幾個避難所的兩百多專家和技術人員為基礎,再加上從聯盟的兩百多萬人裡蒐羅了千把號人,但是從總體上來說,人手 一直不足,尤其在太空的專業領域,結果在月球建立基地的時候,居然只找到了四個有過這方面經驗的,親自上過太空的宇航員更是一個都沒有。
這也就讓月球基地建設時所需的很多技術裝備都是臨時抱佛腳研發頂用的,好在最後沒出什麼大問題,這也是因為最早透過傳送門登上月球表面的並不是普通人類,而是身為奈米義體人的超能力者高音,這是因為高音是聯盟裡面唯一一個可以無需任何裝備協助,自己就可以在月面上自由活動聯盟人。
也正是高音帶領了一隊做過太空作業改裝的施工機器人,才得以把月面基地的最初裝備給安裝到位。
月面基地的建設也是頗為巧妙,整個設想和計劃源自於多年前的一項大學實驗室的計劃。那就是先用鑽地火箭在地下岩層中炸出一個空洞,然後依託炸出來的空間來建設月面基地。
這個計劃設想非常超前,在聯盟的太空科學家,正好有當年這個計劃的提出者之一,而且在聯盟的兩個超級量子計算機的“九章”的模擬之下,認為是完全有可能的做到的,所以才會批准了這個計劃。
關鍵在於,初步的地下爆破之後,形成的空洞可以按照計劃用從傳送門送來的工業列印預製件來填補和充實,所以只是短短的一週,高音指揮下的機器人施工團隊就完成了應有的作業,然後才有了莫白帶人登上月面的小基地,然後架設分基地座標,最後開始對整個基地進行最為關鍵的系統型擴建。
而根據系統給出的月球基地的分割槽和模組化構造,整個基地的建設成本可以幾乎是五倍普通的地球分基地,這還要計算可以在月面上活動的月球採礦車和其他專用裝置,這讓在和蟲族的戰鬥中收穫的上億瓶蓋的系統貨幣在短短一週之內就花了個精光。
果然,太空上的東西都是真心貴啊,即便現在的月球基地只能容納不到五百人,這還是盡力減少了基地的必須人員數量,除了基本的運作人員之外,科研部的一個太空研究團隊帶著實驗室的裝置就義無反顧的登上了月球基地,這種精神實在是難得。
李博士帶來的訊息也有好的:
“經過這半個月的反饋,我們第二批專門研製的月球用外骨骼也已經開始生產了,這兩天就會送到月球及地區,而且九章的分體AI也將落戶月球基地,到時候它會接手整個基地的在運作,開始開採和提煉氦-3這種至關重要的核聚變原料。最多一個月,新的採礦和精煉作業就能開始運轉,到時候我們就可以在月球上建立我們最大的能源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