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穀神星
這裡是太陽系兩大行星之間的小行星帶,穀神星就是其中最大的一顆小行星,直徑大約九百六十公里,這裡基本上就是一顆被冰層覆蓋的小行星,以前也被稱為太陽系中最大的一顆小行星。
在火星殖民地正式建立並進行開發的階段,穀神星乃至小行星帶的採礦計劃就開始初步定項了,這一方面是為了火星殖民地所需要的大量水資源和一些稀有礦物資源,另外一方面也是因為聯邦的太空時代的來臨需要大量的金屬礦物,尤其是戴森球計劃的第二階段,使用大規模的構架體建造大範圍的硬質太陽能板,這種太陽能板對於太陽光能和粒子能的吸收效率是太陽帆的三倍,也是將來戴森球計劃的核心所在。
但是就理論而言,就算把太陽系的幾大行星都拆散揉碎了,所有的物質也不可能建造出一座完整的戴森球,不過地球聯邦並不擔心這一點,因為他們壓根就沒準備建造一個完整的戴森球,基於地球的人類數量,太陽系的資源目前是足夠地球人類使用數萬年都用不完的,如果不是外域星系世界的異族威脅,戴森球計劃也不會作為地球聯邦的核心專案來執行。
地球聯邦,或者說莫白的計劃,並不是建造一個完整的包裹住太陽的戴森球,而是隻需要大約能吸收掉太陽這個恆星發射出的能量的百分之十五就足夠了。
為了達到這個程度,光靠發射的太陽帆肯定是不可能的,所以第二階段的結構式太陽能吸收板的架設就提上了日常,這個計劃的話,需要的是海量的低階材料,比如金屬和碳纖維等材料,光靠地球上的自然資源,是根本不可能夠這個計劃的十分之一的,聯邦也沒打算過度開採地球上的自然資源。
所以太陽系中的月球,火星還有幾大小行星帶都被加入到了地球聯邦的星際採礦計劃中,為了這項驚人的太陽系物資收集計劃,亞當最早就設計出了自動化的十萬噸級的採礦船,這些數量眾多的自動化採礦船配備了獨有的礦物分解精煉機,可以將礦物分解提煉之後裝入空間貨櫃自動發射到穀神星,而穀神星的巨型礦物處理工廠則是在進一步精煉之後透過大型礦物運輸船,這個些數百萬噸級的超級礦物貨船將海量的原材料送往月球或者火星上軌道上的加工站,將其製造加工成太陽帆和太陽吸能板的構架,最後透過電磁軌道發射裝置發射到太陽系的預定軌道上。
在這些軌道的範圍內,數以萬計的自動化機器人在忙碌著,它們將發射到這裡的太陽帆和太陽能結構板安裝到指定的位置,將一片片的太陽帆合併成長寬數十萬公里的巨型超級太陽帆,而那些結構板則是拼接成一道帶著弧形的巨大太陽能吸能陣列。
隨著發射到軌道上的太陽帆和吸能陣列的數量越來越多,每天發射的數量從數百一直上升到了數千乃至到聯邦歷第八年的現在,每天數個太陽系中的發射站可以發射超過兩萬個單位的太陽帆和結構板。
此時在不遮擋太陽照射地球的遙遠軌道上,數十座面積足以覆蓋一座海南島的巨大太陽帆和結構陣列正井然有序的排列著,它們在這個些軌道上圍繞著太陽執行,將吸收到的太陽光能和粒子能量發射回地球和月球這些建造有大量能量傳輸和儲存設施的龐大能量中樞中。
目前一共有三大能量中樞,分別是地球上的亞洲京都北部,月面基地都市,還有火星殖民地。這些來自太陽的巨大能源不僅為地球聯邦提供了海量源源不斷巨大能源,更是隨著晶態電池的量產可以將這些多餘的巨大能源儲存起來作為聯邦的戰略儲備,同時聯邦的太空艦隊也開始以粒子武器作為主要的武器來裝備自己的戰艦。
地球聯邦歷第八年,穀神星外圍,
寂靜的太空中,一股能量波動憑空產生,然後一點藍光在宇宙真空中出現,逐漸擴充套件成一道光幕巨門,接下來一艘巍峨鉅艦從光幕中緩緩駛出,這艘五百多米長的戰艦正是聯邦太空艦隊的現任旗艦,星龍號巡洋艦。
“測試完成,到達預定地點,超空間引擎工作正常,‘心臟’沒有出現異常,”
“實驗成功了,向元首彙報吧。”
穀神星除了是聯邦目前最大的太空採礦場之外,還是太陽系中最大的太空實驗機構之一,空間實驗室的所在,這個實驗室主要的工作就是研究太空中的超空間跳躍,也就是傳送。
跨星系的超級傳送裝置,星門殘骸的發現和研究讓人類對於超空間跳躍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雖然像“星門”這樣巨大的超級傳送門難以建造,但是人類的科學開始把目光投向距離較近的星系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