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的井井有條。
李子霄很多時候,都只會提出一些大概的思路,最多也只能稱之為骨架,而剩下完善和執行的事情,就由錢廣元來做。
錢廣元幫著李子霄把提出的事情給細化,對於許多事情來說,他都起到了拾遺補缺的作用。
錢廣元也沒讓李子霄失望,自從接手了永城縣的政務後,很快便摸到了門道,開始走上了正軌。
他們完成了對當地戶籍的統計,並且統一進行了登記造冊,年前大量流民湧入永城縣,讓這裡人口激增不少。
錢廣元到底是讀人出身,別看上陣打殺不行,處理起民事來,倒是輕車熟路。
再加上白龍軍一貫的嚴謹作風,也不存在貪墨之事,所以萬事推行起來,都很是順暢。
老百姓們也一個個心甘情願的接受他們的調配,使得永城縣現在牢牢掌控在白龍軍手裡,這裡的百姓早已不記得朝廷了。
這段時間裡,錢廣元透過整合當地村民,集中鬆散的老百姓,對現有可耕地,進行復耕以及重新分配。
並且騰出了不少的土地,為下一步接收流民,安置流民,騰出了比較充裕的空地。
接著,李子霄便抵達了永城縣城,錢廣元的工作也受到了李子霄的高度評價。
對於這些參與其中的文吏手下們,李子霄也都給予了勉力。
同時也當即下令,賞給錢廣元百兩銀子,跟著他做事的那些文吏們,每人也有十兩銀子的獎勵,使得這些人非常高興。
畢竟他們屬於白龍軍中的文吏系統,上陣殺敵輪不到他們,平日裡想要獲賞,機會便沒有戰兵們多。
而透過這次的事情,文吏們也意識到了他們的重要性,只要活幹的好,他們照樣也會拿得不比戰兵們少。
這對於本地一些剛剛投身白龍軍的文人來說,無疑也是一種極大的刺激,使得他們幹勁更足。
李子霄也感覺到了他手下文人的缺乏,現有的可以算上是文吏的人員之中,也只有錢廣元有功名在身,好歹是個秀才。
其餘的所謂的文吏,大多數只能算是小時候讀過幾本,認識字而已,一些人好歹算是童生,可是大部分人甚至連童生都算不上。
而文人的缺乏,對於白龍軍許多事情的推進,也起到阻礙的作用,武夫們打仗沒話說,但是治理地方肯定不行。
他們更喜歡使用武力手段來解決問題,而民事之中,武力手段只能算是輔助作用。
如果太依靠武力處理的話,有時候好事弄不好,也會辦成壞事。
故此李子霄在巡視了一圈下來之後,對於這件事又開始頭疼了起來。
現在他僅僅佔據了這麼點地盤,對於文吏的需求還不算是太多,但是以後他將會佔領更多的地盤,壯大自己的實力。
如果還只有這麼一點文吏的話,那麼肯定會嚴重的阻礙,以後他們白龍軍的發展。
對此李子霄有心招募,更多的讀人加入到他的隊伍之中,但是這一點目前對他來說,還是可望不可及的。
畢竟他白龍軍眼下,在這世上還名聲不彰,也就在河南一帶還有點名氣。
讀人不似普通的流民,流民給口飯,他們便跟你幹,讀人的眼光,要長遠許多。
他們更多時候,是要看你的名氣大小,未來發展的空間的,沒名氣的話,大多數讀人都直接免談。
別指望他李子霄虎軀一振,王八之氣爆發,會招來不少人,跑到他跟前納頭便拜。
沒實力,名氣之前,他如若想要招募更多的文吏,為他所用的話,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以白龍軍的傷兵們,充任各處村鎮的堡長,某種程度上暫時緩解了李子霄手下文吏匱乏的情況。
畢竟他們對李子霄的忠誠度,要高一些,一方面可以穩定軍心,一方面可以控制地方,表面上是一舉數得。
但這並不是長久之計,畢竟那些退役的白龍軍傷兵們,基本上都是粗人,處理民務方面根本就是有心無力。
最後,李子霄思來想去,還是得利用明朝這個將傾大廈,相比起自己培育文吏,從現在大明朝廷裡蒐羅一批文吏使用,還是最快捷的。
這也是李子霄為什麼要歸順朝廷的原因之一,在這個時候,哪怕大明朝廷腐朽不堪,但還是有很多文官對其忠心耿耿。
李子霄打著大明的旗號,還容易招攬一批文官的好感,暫時讓他們為自己效力,等日後他勢力起來了,手裡少年營的小夥子們成長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