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支配,會膽怯,會怕死,不會任何時候都能保持理智,鎮定自若的。
後世的一些人看戰爭,老是看對方多少人數多少,一旦人多,裝備好,就認為穩贏了,這是軍事小白才說的話。
而李子霄這次率不足五千白龍軍騎兵,去壽張對付多鐸的一萬清軍騎兵,他並不畏懼,依舊認為自己有獲勝的機會。
因為,他們這邊雖然人少,但他具備一個最大的優勢,那就是多鐸多半不知道他率軍到了。
只要戰機把握的好,李子霄認為,以五千騎兵勝韃子騎兵一萬,不是什麼難事。
多鐸手下一萬清軍騎兵,全都是韃子鑲白旗騎兵和蒙古騎兵,確實是騎兵精銳。
但李子霄這邊的白龍軍騎兵,同樣不是明軍騎兵可比的,同樣是精銳,誰怕誰,戰爭只要沒打,勝負誰都說不準。
後世有些軍事小白,一看以少打多,就感覺離譜,就開罵吐槽,那隻會顯出你的無知。
你真要是有點軍事歷史常識,就會發現歷史上很多不可能發生的戰例,都發生了。
那些以弱勝強,以少敗多的戰例,讓你看來,簡直就是離譜的不得了,一萬年也不可能發生吧。
十月七日早晨,天色剛亮,在距離壽張縣城以東七八里的一處樹林中,李子霄率領的五千白龍軍騎兵,剛剛抵達這裡。
“全軍入林休整,不許生火。”
李子霄看到天色還未亮,眼神雖然有些疲憊,但卻阻擋不住那股銳氣,對身後白龍軍騎兵們下達命令。
聽到李子霄的命令後,白龍軍五千騎兵紛紛騎馬入林,然後下馬休整。
經過昨日半個下午,加上昨夜整整一夜的長途奔襲,李子霄率領的這五千白龍軍騎兵,奔襲一百四十多里地抵達這裡。
而在此之前,他們從濟南奔襲的兗州,差不多也足有一天時間。
連續兩天的長途奔襲,這些白龍軍騎兵一個個都很疲憊,同時他們的戰馬也累得不輕。
所以,李子霄率軍抵達壽張一帶後,下達的第一個命令就是休整。
這處距離壽張縣城不遠,而且視野開闊,比較隱蔽的小樹林,成了李子霄最理想的選擇。
“子武,帶兩人去,找到提前趕到的斥候,讓他們來見我。”
李子霄下了馬,找到一處枯木坐上,拿下頭盔,對著旁邊一名青年,說道。
這名叫李子武的青年,也是金陵李家的子弟,比李子霄小几歲,是李子霄的堂弟。
雖說李子霄另立門戶,從金陵李家獨立出來,這他們怎麼說,也是同出一族,是血脈至親。
這兩年有不少李家子弟,都過來投奔李子霄。
不僅僅是金陵李家,隨著李子霄勢力越來越大,佔據的地盤越來越多,已經有不少商人,世家,都紛紛押注李子霄身上。
這些商人,世家都派出不少有能力,有才華的子弟,前來投靠李子霄,總算是讓李子霄手下不再愁人才不夠了。
華夏這些商人,世家的這種投注,自古以來都有。
當一個王朝沒落時,那些大家族,有眼光的商人,都會這樣做,選擇有實力的投靠。
一旦未來他們下注的勢力,成功執掌華夏大權,那麼他們當初的下注,便能得到豐厚回報,足以確保一個家族百年繁盛。
而且,他們也不是朝一家勢力下注,這些商人,世家的族中,有人投靠李子霄,也有人投靠李自成,甚至有人投靠韃子。
他們這麼做,一切無非都是為了自己家族的利益。
所以說,此時華夏,家的概念大於國,這也是李子霄在自己地盤上,分解各大家族,進行‘分家’政策,宣揚國家概念的主要原因。
古時,在一個村鎮上,有時候朝廷任命的一鎮之長,都不如其鎮上一個大家族的族長說話有用。
李子霄很討厭這種大家族制度,他日後便是要消除這種家族制度。
李子霄要做的,就是在日後消滅華夏的大家族制度,
此時,李子霄在對待金陵李家來的這些子弟時,名義上是和其他來投靠的家族一樣。
這麼做,李子霄也是他手下人給出的主意,他手下一些謀士想的很長遠。
李子霄手下一些謀士,在為李子霄日後如果真的做了皇帝,到時候李子霄就不必對金陵李家進行冊封。
到時候,李子霄自立的這一分支,便是唯一正統的皇室,而金陵李家並不屬於皇族。
李子霄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