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另外讓輜重營準備一下,將我帶來的那一批紅夷大炮,以及改良的火銃,給你們帶,一起運到覺華島去。”
李子霄補充說道。
“是。”陸遠應道。
兩日後,李子霄乘坐陸遠率領的白龍軍水軍第一艦隊,帶那批火炮和火槍,前往覺華島。
覺華島俗稱大海山,在唐宋時代稱桃花島,遼金時代稱覺華島,是遼東灣最大的島嶼,素有“北方佛島”之稱,有南有普陀山?北有覺華島之美譽。
覺華島早在唐代,已為開發,港口著名,其北邊海港,稱為靺鞨口,已為島要港,出入海島咽喉。
到了明朝,覺華島成為明軍的一個囤積糧料的基地。
特別是到了明末,大明為了抵禦關外的韃子,構建了關寧錦防線。
孫承宗在主持遼東事務的時候,重點經營寧遠城的築城與戍守,同時也經營覺華島之囤糧與舟師。
在廣寧失陷之後,大明的御守重在寧遠城,而關寧軍的糧儲,則重在覺華島。
甚至於,大明還在覺華島,建立了一座囤糧城,用來儲存糧食,軍械,配合島的水師,與寧遠成掎角之勢。
正是因為覺華島的重要性,讓它成為明軍與韃子的必據必爭之地。
而且,那個時候韃子還是野豬皮努爾哈赤在位的時候。
在天啟六年,努爾哈赤攻擊寧遠城不下之後,隨即開始進攻覺華島。
因為覺華島是一座島嶼,距離岸邊足有二十多里地,海水成了保護覺華島的天然屏障。
韃子是沒有水軍的,而他們最厲害的騎兵,也沒辦法越過海水,進攻覺華島。
於是,努爾哈赤只能等到隆冬時節,等待寒冷的氣溫讓海水結冰,便可從岸邊履冰,直達島。
島的大明守軍,為加強防禦,沿島鑿開一道長達十五里的冰壕,以阻擋韃子騎兵的突入。
可惜沒什麼卵用,最後韃子近萬騎兵,還是由冰攻了覺華島,從靺鞨口登岸,攻入囤糧城北門,猛烈廝殺,衝進囤糧城。
韃子騎兵一陣馳突亂殺,島水兵陣腳大亂,韃子騎兵放火焚燒城囤積糧料,濃煙蔽島,火光沖天。
大明島官兵拼死抵抗,島諸將皆戰死,卻依舊挽回不了戰敗的下場。
此戰,明軍損失慘重。
覺華島的七千餘名明軍和商民七千餘人,全都被韃子殺戮。
同時,島囤糧城裡的糧料八萬餘石和船兩千餘艘,也都被韃子焚燒。
覺華島主島作為明朝關外的後勤基地,算是徹底被韃子摧毀了。
而戰後,根據大明的統計,韃子此戰戰死近三百名韃子騎兵,竟然被大明將領稱之為韃子損失慘重。
不得不說,到了崇禎這個時候,韃子的精騎可以稱得是東亞陸地最強軍隊,也不為過。
在野戰,幾十個韃子騎兵,追著幾千明軍殺的場景,真不是假的。
主要也是這個時候的明軍士卒,良莠不齊,真正明軍精銳,至少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如吳三桂手裡的關寧鐵騎,是為數不多,敢和韃子騎兵正面硬剛的明軍。
那一戰過後,覺華島的戰略位置大大下降,這些年來,明軍雖然依舊掌控著覺華島,並且重新在這裡設定水師,甚至囤儲糧食和軍械。
但依舊遠遠無法和當年覺華島的規模相,而且明軍也不敢再將全部糧食,都放在覺華島了。
當年的覺華島一戰,只能說韃子贏得非常僥倖,要知道韃子想要越過二十多里長的冰面,攻覺華島,先不說難度非常大。
更重要的是給他們的時間也少的可憐,只要覺華島守軍敢主動出擊,將韃子阻擊在冰面稍微長一點時間。
韃子根本沒有機會,攻覺華島,甚至寒冷的氣候,是他們最大的殺手。
要知道韃子只能選擇天亮之前,最冷的一段時間進攻。
只有那時候的冰面,才能承載他們騎兵前進,可惜佔據天時地利的覺華島守軍,這都打不贏。
李子霄只能說,明末後期大明的那些將領,真的是有些菜啊!
陸遠的第一艦隊帶著李子霄,用了一天的時間,趕到了覺華島。
此時的覺華島,不過只有明軍一千餘人,船隻百餘艘,發現突然出現在島外的這支龐大艦隊,也是將島守軍嚇了一大跳。
好在,隨後他們看到這支艦隊,竟然懸掛著大明的旗幟,才讓他們鬆了一口氣。
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