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百姓全都歡慶起來,簡直過年還熱鬧,他們都到府衙聚集,感謝將軍大人呢!”
趙騰激動的說著,將錢廣元發來的奏摺遞給李子霄。
“恩,平均畝產破千斤,最高畝產達一千六百多斤,已經很不錯了。”
李子霄看著錢廣元發來的奏摺,臉露出笑容,微微點點頭。
要知道,這個時代明末百姓種植小麥等作物,畝產也在二百斤左右,這主要和此時糧種,施肥有關。
特別是糧種,這個時代可還沒有什麼雜交小麥,同時也沒有化肥什麼的,小麥的畝產遠達不到後世六七百斤的程度。
這也是為什麼,到了明末時期,旱災頻發,更讓小麥連年減產,甚至是顆粒無收,那時候大明人口已經突破一億,不餓人才怪。
而紅薯不同了,紅薯這種作物耐旱、高產,算這個時候沒有化肥什麼的,依舊畝產低不了。
而且,此時徐州一道處在黃河下游,土地肥沃,水系發達,這種情況下,紅薯畝產破千斤,李子霄一點都不稀。
這個時候,錢廣元在奏摺彙報,有一家農民種植的紅薯,畝產更是高達到一千六百多斤。
但李子霄相信,這不是限,隨著後面夏收進行,或許會有其他農民的紅薯畝產突破這個最高額。
“玉米平均畝產五百一十三斤,這也不錯嘛!至少高粱都強。高粱的平均畝產還不足三百五十斤,小麥的平均畝產更是隻有可憐的兩百三十來斤。
這還是放在徐州地區,水利灌溉方便,這要是放在此時連年旱災的陝西,陝西,河南一帶,估計今年百姓又要減產很多。”
李子霄繼續看下去,不由得感慨說道。
奏摺面還有玉米的畝產情況,下面甚至還有高粱和小麥的畝產情況,錢廣元都詳細的寫明瞭。
可惜這個時候,李子霄還不能返回徐州,但李子霄還是給錢廣元下達了指令,讓他們儘快完成夏收。
到時候,百姓手裡的糧食,每家每戶留足足夠一年的口糧外,其餘的全部由官府出價收買。
這個時候,李子霄手裡較掌控足夠的糧食,哪怕是這些紅薯也不例外。
這些紅薯雖然吃起來,確實不怎麼樣,但好歹能填飽肚子,不會讓人餓死,而且這些紅薯也是有很多做法的。
同時,李子霄嚴令錢廣元控制紅薯的流出,不許百姓私下進行交易,一旦查出,要重罰。
這個時候,李子霄雖然知道,紅薯的推廣種植,能夠救活很多百姓,可是他依舊做出這樣的決定。
不允許紅薯大規模流出去,特別是不能流入流寇的手裡,否則那簡直是讓流寇如虎添翼。
李子霄不知不覺,思想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具備了梟雄之姿。
七月末,隨著李子霄親自坐鎮揚州,此時揚州各州縣的官員,基本都被撤換了一輪。
萬家派系的官員,全部被罷官,一些貪汙枉法,民怨較大的官員,更是直接被定罪下獄。
經過一個多月後,揚州算是被李子霄掌控在手,於此同時,揚州城外的揚州港和市舶司,也已經修建的差不多了。
而崇禎也派來了主管市舶司的官員,當李子霄聽到這名官員的名字時,也是大吃一驚,因為這個人在歷史也是鼎鼎有名的。
此人是,史可法!
“沒想到,史可法還是來揚州了。”李子霄得知這個訊息後,隨口說道。
他原本以為,這一世因為自己的緣故,史可法或許再也沒有機會來揚州任職,而韃子估計更沒機會打到揚州了。
可是,李子霄沒想到,史可法會以市舶使的身份,前來揚州任職,繞了一大圈,最後還是回到了原地。
李子霄對於史可法的到來,也是較頭疼的,他可是知道,這個史可法和盧象升一樣,絕對都是大明的死忠。
如此一來,萬一史可法來到揚州擔任市舶使,藉助市舶時司的名義,實行市舶司職權,對東南海商進行徵稅,緝私等行動。
這會破壞李子霄和鄭芝龍之間達成的合作協議的,所以李子霄決定,在史可法抵達揚州之前,他會返回徐州,避開史可法。
同時,他對自己的老丈人千叮嚀萬囑咐,等到史可法到了揚州之後,一定要向他說明實情。
這個時候,揚州市舶司暫時只負責江北一帶,出海海商的徵稅,如果有外來海商入港,那更好了。
對於東南沿海,甚至是廣州那裡的情況,不要去管了,因為想管也管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