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提純!也就是說。你生產出來是什麼樣子的,就只能這樣用。它只能切割。至於說什麼將鑽石融化之類的,就純粹是一個笑話了。
有人這樣說過,鑽石工業,決定了未來的智慧!因為至今人類發現的材料、以及研發材料中,不是沒有比鑽石更完美的材料。有!這是很定的,人類的智慧和科技。永遠不能小看!但是工業生產講究一個成本和量化問題;而且那些研發出來的材料,往往具有偶然性和不可複製性。說到底,現在的科技,依然屬於起步階段!
鑽石的研究和實驗室,要求時時保持6個9以上從純度,就算是李長興等人也只能跟隨計劃開啟的大門進入。而不能單獨進入;而且進入後,也需要消毒、穿著研究服。
研究服非常的考究,甚至呼吸都只能透過過濾棉來進行。還好,這裡的溫度很合適,還讓人可以接受。科學的研究。就是這些辛勤工作的科學工作者一點點積累下來的。
進入實驗室內部,所有的科學家正在圍繞兩臺巨大的機器,在做研究。
這兩臺機器是如此的龐大,高度有十幾米,長度有四五十米,寬度也有七八米,亂七八糟的線材管路,縱橫穿插。所有的工作人員全都身著研究服,一眼望去,這裡一片潔白!
四人來到後,靜靜地觀察,不去打擾忙碌的科學家。而周圍的科學家們也知道這四個人,但是卻也沒有打招呼。高手公司內,研究人員的地位很高,甚至可以指著張敬元的鼻子罵娘——當然,前提是你有理由、也要有這個膽量。不過不論如何,在高手公司內,研究環境絕對是世界第一!估計就算是西方國家也不可能像高手公司這樣,要什麼給什麼!
李長興四人遠遠地看著,前面的兩臺巨大的機器,就是高手公司自己研發的,幾乎完全掌握獨立技術的鑽石材料生產裝置。而這兩臺重達幾萬噸的鋼鐵工藝品,裡面的每一個螺絲,都是眼前這些科學家們自己研發設計的、或者說是親手挑選的。沒有任何人知道,高手公司在研發上投入了多少,但是眼前兩臺鑽石晶片的生產機器,其價值超過同等體積的黃金n倍!因為,它們能生產鑽石。
眼下的兩臺機器,採用的是兩種方式生產,而現在科學家們正在評估兩種方法的優劣等等。
第一種方法是化學+物理沉積法,利用烷烴(一般為甲烷、乙炔)或者是醇類(甲醇或者是乙醇/酒精),在超過2000度的高電離子環境下,生成純粹的活躍的碳離子,其餘的部分生成水、氫氣等。水、氫氣在這樣的環境下不會對碳離子造成影響,甚至有催化作用;而碳離子則會自發的聚集在已經準備好的“培養皿”當中。是的,培養皿!估計沒有人會相信,這種利用沉積法生產的鑽石竟然是“長出來”的。一般將切割好的鑽石片,一般為很薄、很平整的薄片,放在帶有負離子的基座上;然後碳離子(正電荷)會自發的聚集在這上面。具體多大小,就看培養米的設計了。
而現在,眼下有一個巨大的培養皿。長寬足有一米,裡面是拼接好的大大小小的鑽石薄片,嚴絲合縫。而培養皿上,已經長出了十厘米多厚度、參差不齊的鑽石層——整個一張鑽石大餅。
一股股氣體被噴入其中。然後在高溫和藍紫色的電火花作用下,有機分子被徹底打散,碳離子自動沉積;而後廢氣被排出。每一個迴圈需要近兩個小時;要想完成這樣的一塊鑽石大餅,需要足足半個月的“生長”時間。
而另外的一邊,就是另外的一種生產方式!是世界上最尖端的材料生產工藝:原子排序!直接從原子的角度進行生產!高溫下,每一個碳原子都被電離,然後按照鑽石的晶體結構一個個排列。這種生產方式,就像是建築,只不過建築的材料不是磚頭、水泥、鋼筋;而是碳離子!
兩米高度、一米寬度、三米長度的生產室中,上萬個整合在一起的針腳不斷地忙碌。點點淡藍色的火花不斷閃現,電磁噪音異常吵鬧;而在生產室底部,已經有一塊長2。8米、寬度0。7米,厚度同樣有十厘米左右的鑽石“板”。
兩臺機械都是真正的科技的巔峰產物,但是利用的原理截然不同。
相信極少有人能想到。當有的人不計代價開採礦山,尋找天然鑽石的時候,高手公司這裡已經可以按照立方米的標準,來生產鑽石。雖然說,現在也僅僅是實驗室環境,距離真正的工業化生產,還有一定的距離。但是基礎解決了。後面也就簡單很多。
科學家們非常的忙碌,李長興四人很自覺的沒有打擾,等待他們忙碌完畢。他們有的負責檢查軟體,有的負責檢查機械密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