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300米,整個就是一個怪異的多腳蜘蛛。中間是圓圓的身子、很小,卻又有30個人員在裡面緊張的忙碌著。這個機器人攜帶著充足的能量和幾臺小功率(100噸以下)發動機,可以在天空中調整軌道。
“二號飛機釋放物資!”
二號飛機釋放的就是一些簡單的完成了初步組合的零元件。
機器人輕微的調整軌道,在太空中花了兩個小時接近這個巨大的包裹。20個機械手臂靈活的動作。仔細看就會發現,這些機械手臂幾乎沒有什麼重複,各有各的功能。
很快,第一個架子搭了起來,這是一個長長的堅固穩定的三角支架。是的,一架太空梭攜帶的,就是這樣簡單的三角支架。但這卻是太空工廠的骨架!當然,這樣沉重的鋼鐵,主要是作為核心的骨架的;一般的輔助支撐物,將會在月球上冶煉鋁材來支援。
一個個太空梭釋放物資,巨大的機器人,揮舞著長短不一的機械手臂繁忙的工作。這樣的一個機器人,幾乎匯聚了高手公司所有的尖端技術,從半智慧技術到電磁驅動技術,這其實已經是一個另類的機甲!
釋放物資後的太空梭,大部分會降落到月球;但也有一部分是載人的,他們在等待,等待工作的機會!
前面十架崛起號太空梭釋放的。全都是三角的鋼鐵架子,而利用這些鋼鐵架子,這個另類的機甲用了超過40個小時完成了組裝。展現在大家面前的是一個長度超過2000米,長寬50米的主體構架。這就是太空工廠的基礎。
隨後。其餘的物資開始不斷地釋放,然後被機甲捕獲,並暫時封鎖在剛剛完成得支架上。至於工作人員,則是有的進入太空飛船,有的已經開始忙碌。太空工廠的建設,費時費力。唯一值得誇讚的就是,大量的核心部件已經在地面上完整了組裝,到了太空中,只要擰螺絲就好了。但就是如此,也不是個輕鬆地活計。據估計。要完成眼下人類第一個太空工廠,大約需要擰緊超過400億顆螺絲!還不包括後期的細化工作。
實際上就算是如此,地面上完成的基本組裝,也幾乎預完成一大半的工作;否則天空工作更是無法展開。
一架龐大的奔月號太空梭緩緩地與剛剛完成的太空工廠的支架並列,一個小小的電磁吸盤瞬間噴射而出。攜帶著的細細的纖維繩吸附在鋼鐵架子上,而後更多的纖維索順著最先的繩索依附到鋼鐵架子上,隨後太空中的工作人員順著繩索,攀爬到鋼鐵支架,開始繁忙而有序的工作。
三架奔月號太空梭,足足攜帶近8000人,其中7000多人是直接的作業人員。大家身著白色的工作服。依附在巨大的鋼鐵架子上,像是一個個忙碌的螞蟻。巨大的機甲,利用幾百米長度的機械手臂,不斷地將需要的物資投放到準確的位置上,然後工作人員將他們固定下來。
別看這樣的一個鋼鐵架子,但是其設計和生產精度。已經達到了0。002毫米精度的級別。保證每一個工作人員只要埋頭做自己的事情就好。所有的零元件安裝完畢後,將嚴絲合縫。
要完成這樣的一個太空工廠,大大小小的零部件幾萬億,要保證每一個零部件都精確,並且還要做好易耗零部件的備份等。以高手公司的財力和技術都有些吃緊。
更別說,這個巨大的太空工廠建設,僅僅運輸成本上,就高達每克20元!要是加上各種各樣的費用,其價值絕對超過黃金的地面價值是妥妥的。
太空建設,繁忙危險,卻又是巔峰技術的體現。每一個零部件都需要經過最嚴格的檢查。
當然,作為總工程師,東方英肩負的壓力也是別人無法想象的。哪怕是已經在地面上模擬的幾十遍;但是太空中,就只有一次機會!每一個步驟,都不能錯誤;甚至螺絲擰幾圈都有規定。
一天……兩天……
地面上太空梭絡繹不絕,東方英身邊的工作人員不斷的輪換;但是東方英卻一直堅守崗位,完全監控著工程的進展。看著一個龐大的太空工廠不斷地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空曠到豐實,是一種常人無法感受到的滿意。
從出發至今,已經半年多時間了,眼看著已經來到2052年12月,東方英整個人都瘦了一圈;尤其是太空中竟然沒有修行所需要的能量,讓東方英這個虛丹中期的大高手都有些難以為繼。
還好,總算還好,眼下的工程建設,已經即將完結!
這是一個史無前例的工程,它是科技最美麗的花朵。
每天都有各種的衛星掃描,但是高手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