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公廟供奉的是晏戌子,一位被明太祖朱元璋“捧紅”的水神。 晏公本來是江西地方水神,朱元璋封他為平浪侯,職責是定風浪,保障江海行船。 傳說朱元璋有一次遇到大風浪船要翻,晏公顯靈搭救;還有一次揚子鱷攻擊岸上民眾,晏公施法收服鱷魚。 朝廷封晏公為平浪侯之後,各地紛紛立晏公廟。 “晏公”搭救明朝的大船,大概是天意。 得知太子帶著晏珣等人去了晏公廟,呂調陽和沈鯉都笑道:“這不是巧了嗎?晏大人去拜訪本家了!早就聽說聊城晏公廟香火旺,我們也得找時間去上香。” 這次恐怕去不成,因為太子說明天就要啟程。 一路山水迢迢,不能在一個地方待太久,免得給當地太大負擔。 呂調陽要統籌南巡人馬吃的、住的種種問題,略彙報幾句就匆匆告辭。 書院的巡查情況讓沈鯉彙報,反正他是不粘鍋。 沈鯉留下了。 “殿下今天沒有巡視書院有些可惜,我們見到了名士何心隱。”沈鯉搖著扇子。 扇面是他親自寫的《太子頌》。 朱翊鈞笑道:“不算可惜,我們也遇到了名士,是李贄。此人目前沒有何心隱出名,但觀其言行是個有思想之人,未來說不定比何心隱更有名。” “李贄在河南做過教諭,不過我跟他沒什麼來往。”沈鯉說。 “他說當年河南饑荒,他的兩個孩子在饑荒中病餓而死。”朱翊鈞不是很高興。 沈鯉嘆道:“那一次大饑荒還引起民亂,師尚詔領導的叛軍衝擊歸德府,我那時剛中舉,帶隊捕殺城中與賊民勾結的人。” 沈鯉是河南歸德衛軍戶出身,身材高大、鬍鬚茂盛、聲音洪亮,儼然是年輕版的高拱。 “帶隊捕殺?你親手殺過人?”朱翊鈞的注意力一下子偏了。 沈鯉沉默一瞬,誠實回答:“殺過。” 東宮就是這麼臥虎藏龍。 屋內一片詭異的安靜,太監們看沈鯉的目光都有些驚恐…… 看不出來啊!讀書人不是以德服人嗎?竟然還殺人! 沈鯉淡定地說:“我今日與何心隱論道不歡而散,他覺得我當年捕殺賊人是暴行。他的立場和官府的立場不一致,任由這樣的人四處講學是不妥當的。” 朱翊鈞若有所思,看向晏珣:“爹……咳咳,我父皇也是這麼想的。晏老師,此事你怎麼看?” 一天還沒過去,就不能喊“爹”了,真讓人遺憾。 晏珣說:“名士辦書院的重要目的是傳道,辦學是發展志同道合朋友最好的辦法。因此,太嶽想一竿子把民間的書院全部打死、遏制異端學說。” 停頓一會兒,他接著說:“但我認為,全面停辦書院是不妥的。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光靠打壓無法統一思想。各種思想交流,才能碰撞出新的火花,促進時代進步。” 朱翊鈞點點頭沒說話。 沈鯉說:“大人所言極是。但放任不管也不行……除了異端學說,他們還干涉政令。每當地方士紳對官府不滿,名士就帶著一眾學生聚集文廟,作《卷堂文》,向祖師爺孔聖人哭訴。” 哭廟這種風氣,又以蘇州最為盛行。 無論是清丈田畝還是追繳欠稅,士紳都用哭廟來“非暴力不合作”。 因此張居正痛斥蘇州“其鄉人最無賴”、其地為“鬼國”,種種原因疊加,張居正想抓一個典型、以儆效尤。 “今日我們見到的何心隱,就是這樣一個人。”沈鯉意味深長地說,“呂閣老很和氣,話裡話外勸何心隱不要再抨擊朝政、不要阻擾地方施政。” 呂調陽想以和為貴。 晏珣說:“何心隱肯定不答應。他如果畏懼困難,不會有今日的成就。而且,他認為朝政畏懼民意,總不能致他於死地。” “換作其他人可能不敢,但張閣老……實不相瞞,我離京之前,張閣老也找我談話。我考察各地書院的情況,凡是有不當言論和舉動的都記下,來日都可作為罪名。”沈鯉說。 這是一個大鍋!沈鯉也很為難! 晏珣:“……他也找過你啊!” 還以為太嶽只找我一個人! 原來不僅找我,還找呂調陽和沈鯉。 沈鯉是高拱的人,張居正想內閣統一戰線? “我有一個想法,既然何心隱和李贄這些人熱衷傳播新思想,不如辦一份官方的報紙,讓他們發表文章。這份報紙由皇家印書局印刷,由翰林院稽核之後才發行。”晏珣提議。 接著,他詳細講辦報的流程。 大明印刷業發達,有邸報這種傳遞官方訊息的文書,甚至還有邪教透過皇家印書局印宣傳冊的離譜事件。 但像晏珣說的日報、月報,還沒有出現。 “他們會願意嗎?由翰林院監督,就不能自由發表觀點。”沈鯉疑惑。 把反對派收編是一個處理方式,但對方之所以是反對派,就是有反抗精神。 “一個個突破,先從名氣最大的來。”晏珣目光悠遠,“比如說李贄,他想謀個肥差呢!去皇家印書局辦報,俸祿開得高一些,可算是肥差吧?至於何心隱,就給他一個機會站在新的高度傳道!”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