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令長官李宗仁率60萬人防守徐州地區。主力集中於徐州以北,抗擊北線日軍南犯;一部兵力部署於津浦鐵路南段,阻止南線日軍北進。
此時我**兵力上雖然佔據優勢,但實力完全不成正比。
日軍每一師團轄二旅團,每旅團轄二聯隊,戰鬥兵約一萬三千人,非戰鬥兵約六七千人。每一師團配有炮兵一團,每團有一二營,每營有三連,每連計有炮四門,其他直屬炮兵部隊尚不計算在內。敵人用在徐州會戰之兵力共有八個半師團,約二十萬人,每師約以三十六門炮計,共有二百門以上之炮,此外尚有飛機、戰車、直屬炮兵。
我**參加徐州會戰之兵力雖有六十個師,然而以連為戰鬥單位之火力遠不如敵。敵人每連配備輕機槍九挺,**少數調整之師、連或有此數目,其他或六挺、或三挺,甚至無有者。
戰術單位以營為單位火力也不如日軍,日軍每營有重機槍、迫擊炮等,**是團單位中始有重機槍。
戰略單位以師為單位更不如敵。現代戰爭所憑藉者有三:一為火力,二為裝備,三為通訊。經此分析,可知**番號雖多,火力實不能與敵相比。
在徐州一線戰場,第五戰區司令長官為李宗仁;副司令長官則分別為李品仙、韓復榘。
除各參戰步兵單位外,第五戰區擁有炮兵五團,飛機約四、五十架。
日軍自攻陷南京,即向江北推進,企圖打通津浦路,貫通南北戰場1937年12月中旬,日軍第十一、十三師團各一部渡長江攻取揚州江都與浦口以北之滁縣。
第五戰區司令部檄調駐防濟南之第三集團軍韓復榘部,青島之海軍陸戰隊沈鴻烈部與臨邑之第三軍團龐炳勳部,守備黃河沿岸與東海沿岸主要地,並自青島調遣于學忠之第五一軍防守蚌埠阻止敵人由滁縣北上。
1938年1月,日軍第十三師團自滁縣以北向**三十一軍之防地明光、池河等處推進,**力量微薄被迫放棄向西退守定遠、鳳陽。
次後,敵人佔領定遠、鳳陽、臨淮關、蚌埠等地,五十一軍于學忠被迫自淮河南岸退守淮河北岸,於是敵乘勢渡淮,五十一軍與敵搏鬥後,退至澮河、渦河沿岸。第五戰區司令部見戰事不利,復調張自忠之五十九軍增援于學忠,另以新到之二十一集團軍廖磊所部第七軍,及韋雲淞之三十一軍向定遠一帶側擊敵人,敵第十三師團之主力側背受敵,退而增援淮南之戰場。
五十九軍乘勢收復淮河北岸之陣地。
旋以津浦北段戰事吃緊,五十九軍奉命北調滕縣,防地由五十一軍固守,津浦南段之戰事,因敵被我廖磊集團軍與李品仙集團軍牽制,不能北上參加臺兒莊戰事,形成對峙之勢。敵為指揮統一,化華中方面軍與上海派遣軍為華中派遣軍。敵人原定沿津浦線北上,會合由津浦路南下,膠濟路西進會攻徐州之計劃一時為之受阻。
日軍因鑑於戰事之全面性與永續性,於1937年11月30日設立大本營,華北派遣軍遵照大本營之計劃攻略膠濟路、濟寧以東之黃河沿岸地區。
1937年12月23日,日軍第二軍之第十師團磯谷廉介因濟南城之黃河橋炸斷,為執行大本營之命令遂在青城、濟陽間南渡黃河。27日敵下濟南,31日陷泰安。
1938年1月7日,日軍連下蒙陰、鄒縣、濟南、大汶口等地。敵所以能長驅直入,與韓復榘之避戰態度有直接關係。
韓復榘以第五戰區副長官兼第三集團軍總司令,山東省主席等職,為保全實力,令所部放棄濟南,擅離作戰地境,退至魯西單縣、城武、曹縣一帶,僅留少數部隊於黃河沿岸與敵相峙。
軍委會原有令給各戰區雲:“各戰區守土有責,不能退入其他戰區。”
待韓部退出泰安,軍委會復有令給李長官與韓復榘,令韓復榘重入泰安並以泰山為根據地指揮地方團隊遊擊敵人。韓復榘接奉命令後,仍然將公私輜重物品由津浦、隴海路轉平漢路停於漯河,李宗仁勸其重入泰安,且不可違背軍委會之命令擅入第一戰區之防地。
韓復榘非獨不理竟覆電雲:“南京失守,何有於泰安?”又云:“全面抗戰,何分彼此?”言下之意以為入第一戰區之防地為理所當然。
李宗仁見其執迷不悟,將其態度轉報軍委會。蔣介石接獲此項報告甚為重視,曾召集軍委會高階幕僚開會,出席者計有參謀總長何敬之將軍、政治部長陳辭修將軍與白崇禧,眾皆以為若讓韓復榘部自由進退而不加以制裁,則軍紀蕩然,民心喪失,如此不獨參加抗戰之一百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