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0部分(2 / 4)

擊戰。由於日寇松山、龍陵相互策應,以至對龍陵的進攻無多大成果。後因第八軍奉長官部命令,主攻松山,何紹周才命令該兩團由龍陵撤回,改玫松山。

松山反攻第二期作戰,於一九四四年七月五日開始。

過去國民黨部隊對日作戰,由於裝備低劣,彈藥有限,一般都是以輕武器為主,拼人力。遠征軍備級部隊長近期接受了美軍訓練,深受影響,打起仗來也習慣飛機、大炮開路。

遇有攻堅戰,部隊長會很隨便地用電話下命令:“炮兵,再打一千發!”

士兵們常議論:”我們的長官現在闊氣得像暴發戶哩!”

七月五日,炮兵接到命令:“集中炮火,對攻擊目標進行區域性轟擊I”

所謂“區域性轟擊”,即是對進攻目標周圍普遍襲擊,包括堡壘、據點的外圍,是對外圍的掃蕩。

當然,有炮兵實行區域性轟擊,可以有效地消滅守敵,減少進攻步兵的攻堅傷亡。但是,在松山這樣地形複雜的山地裡,日寇又以兩年時間設計、建築起堅固的工事,這種區域轟擊的效果並不大。

榮譽第三團在炮兵延伸火力的瞬間,果敢地突入敵陣,經過激烈的近戰、肉搏,至五時四十分佔領松山頂子高地。但繼續向上攻擊,部隊卻受到日寇強大火力抵抗,傷亡頗重,只得于山頂下百餘公尺處構築工事,相機再次進攻。

指揮部研究日寇利用地形構築工事的情況:日寇在松山陣地前的子高地為主要據點,又於谷地密林中築有多處側防機構,並於反側面構築陣地以掩護子高地。所以攻其一點,即便摧毀並佔領陣地,也將遭到側面及反側面襲擊而難於立足。於是指揮部決定先由兩翼進攻,佔領黃土坡及滾龍坡後,形威夾擊局面,再行中央突破。

松山地區密林較多,既妨礙觀察,日寇又利用密林設下埋伏,所以較難對付。滾龍坡樹木較少,易於觀察和進攻。因此決定以主力進攻滾龍坡,同時第二四五團攻擊黃土坡,榮譽三團攻擊松山坡、榮譽二團也在陰登山發起攻擊,以牽制日寇。

七月十九日,在怒江對岸及竹子坡的炮兵對滾龍坡進行破壞性轟擊,然後第二四六團發起攻擊。初期進展頗為順利,一舉攻佔B、B高地。但B高地上的敵堡壘卻屢攻不下,又因步兵接近敵堡,炮火無法支援,但敵方側射陣地卻毫無顧忌地襲擊進攻部隊,並以強大火力阻斷增援,又以約二百名鬼子分頭逆襲,使進攻部隊傷亡慘重,只得退回。

當晚,榮譽第三團由松山坡子高地發動仰攻,十九時佔領山頂,但堡壘仍攻擊不下,而四周鬼子的側射火力密集,使進攻部隊無力破壞堡壘,堅持至黎明,退回原陣地。

幾次進攻付出重大傷亡,何紹周親臨前線觀察,然後召集師團長們研究對策。根據進攻的情況判斷,佔領敵陣地毫無用處,反倒成了負擔,必須攻克堡壘,全殲守敵,才能佔領陣地,關鍵是炮兵要準確轟擊堡壘,才能有效支援步兵。因此,在近處設定炮兵陣地。

七月八日,第一n三師所屬第三7一,七團由惠通橋過江,這是因為遠征軍展開了對高黎貢山和松山攻擊,怒江西岸局勢穩定,遠征軍便在鐵索上鋪上木板,勉強可以通行。儘管人馬走在橋上晃晃蕩蕩,令人膽戰心驚,但總比橡皮艇渡江要方便迅速得多。

是夜,第三。七團開始登山,山高路險,又逢大雨滂沱,泥濘難行,稍有不慎便人仰馬翻。行軍中因此摔傷、摔死者不少。由江邊至臘猛街不過十餘里,第三。七團卻行進通宵,至拂曉才到達,其艱難可想而知。將士雖疲憊不堪,但任務緊急,不容喘息即進入攻擊位置。

第七十一軍軍直屬山炮營已到達平戛,先以炮火助戰,第三。七團在炮火延伸後,即向滾龍坡發起衝鋒,第一營首先佔領敵前哨陣地,繼續向公路兩側發展;由於受到強大火力阻擊,只得就地構築工事,相機再度進攻。

八月十一日,第一營派出一個連,分散進攻。目的在於偵察敵火力點及陣地前障礙物設定情況,以便準確攻擊。次日,第一、二營向滾龍坡發動進攻。但因降大雨,山霧瀰漫,進攻未能奏效,反而付出頗大傷亡。

是夜,再度派出偵察小組摸到滾龍坡後方進行偵察,得知敵掩蔽部位置及內部情況。團部根據偵察報告設定沙盤,模擬敵陣地配備,召集連、營幹部,由陳一匡副團長進行講解,將滾龍坡敵陣地劃分為A、B、C、D等高地,研究制定作戰方案。

各營、連長紛紛發言,幾乎異口同聲:

“現在我們明白了新2師為什麼會傷亡那麼大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