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部分(2 / 4)

一切一切都值了!

當渾身裹著白布的張自忠將軍的遺體被運回後,26師、37師的官兵們都從陣地裡站了起來。

護送著張將軍遺體的,是老黑和他的弟兄們。

他們默默的走著,陪著張將軍在走上最後一程……_冬軍的英靈,也許此時正在天上看著的吧…….“敬禮!”

“敬禮!”

官兵們舉起了自己的手,向著張自忠將軍的遺體敬了最恭敬的軍禮!

英靈長在,浩氣永存!

那一面軍旗,正在獵獵飛舞…….張將軍的屍骨運回後方後,經檢視,張自忠將軍的身上有八處傷口,其中炮彈傷二處,刺刀傷一處,槍彈傷五處。當靈柩經過宜昌時,全市下半旗,民眾前往弔祭者超過十萬人。全城籠罩在悲壯肅穆的氣氛中。

敵機在上空盤旋吼叫,卻無一人躲避,無一人逃散。1910年5月28日晨,當靈柩運至重慶朝天門碼頭,蔣介石、馮玉祥等政府軍政要員臂綴黑紗,肅立碼頭迎靈,並登輪繞棺致哀。蔣介石在船上“撫棺大慟”,令在場者無不動容。

蔣介石親自扶靈執紼,再拾級而上,護送靈柩穿越重慶全城。國民政府釋出國葬令,頒發“榮字第一號”榮哀狀。將張自忠牌位入祀忠烈祠,並列首位。28日下午,蔣介石與軍政要員和各界群眾在儲奇門為張自忠舉行了盛大隆重的祭奠儀式。氣氛莊嚴,極盡哀榮。

蔣介石親自主祭,同時以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的名義通電全軍,表彰了張自忠一生的勳績。隨後,國民政府在重慶北碚雨台山為張自忠舉行下葬儀式。

蔣介石題詞“勳烈常昭”,李宗仁題詞“英風不泯”,馮玉祥題詞“藎忱不死”。

是時在老河口的李宗仁長嘆,如果何基灃在,不會有襄河之敗,張自忠不會陣亡。護送靈柩的59軍官兵沉痛地對何基灃說:“要是你當時能在軍中,兵力不會那樣部署,張總司令和59軍不會孤立無援,張總司令不會陣亡。”

張自忠殉國時,年僅49歲,他的夫人李敏慧女士聞耗悲痛絕食七日而死,夫妻二人合葬於重慶梅花山麓。

周恩來曾親自寫下文章稱讚張自忠“其忠義之志,壯烈之氣,直可以為中國抗戰軍人之魂”。

11月16日,張自忠被以國葬之禮權厝於重慶雨台山。後來,馮玉祥在墓畔種植梅花,並仿效明代史可法所葬的揚州梅花嶺,將此山改名為梅花山。

中國**對於張自忠將軍的犧牲也深為震驚和痛惜。8月15日,延安各界1000餘人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朱德、周恩來分別為張自忠將軍題寫了“盡忠報國”、“取義威仁”、“為國捐軀”的輓詞。

張自忠陣亡之後,他的部屬第33集團軍官兵悲憤填膺,決心與敵死拼,多次向日軍猛烈反攻,也取得了一些區域性勝利。但是,不久日軍北方兵團中止了對第五戰區左翼兵團的進攻,以主力南下,與南方兵團會師,合力對付第五戰區右翼兵團。

經過一番苦戰後,第33集團軍在襄河以東站不住腳,不得不逐次退到襄河以西。

在此期間,日軍動向漸趨明顯,第39師團及第6師團第11旅團等部,經襄花公路,回竄隨縣,逐次沿漢水東岸南移,並在襄陽、宜城之間的漢水東岸東津灣、上下王家集、方家集附近停留大量兵力,整備渡河器材,大有在襄陽附近渡河的可能。為牽制日軍渡河,並恢復棗陽,李宗仁命令湯恩伯率第31集團軍及第92軍由豫南向棗陽急進,反攻棗陽城,並令敵後部隊襲擊敵後交通,中央及左翼兵團備部相機推進。

當湯恩伯所部攻打棗陽之際,日軍突在宜城、襄陽間強渡漢水,戰區情況陡趨變化。5月19日,在上下王家集、方家集一帶滯留的一萬多日軍突然在小河、歐家廟附近強渡漢水。

第五戰區在該處的守軍,右為第22集團軍4個警備旅,左為第41軍一部,都是裝備低劣、兵力不足、戰力脆弱的部隊。日軍渡河時,前方部隊竟然將鬼子渡河用馬達牽引的木筏及橡皮船,當成水陸兩用坦克,驚慌失措,急報長官部。

第五戰區長官部也不細察,照葫蘆畫瓢,據此急電報告重慶並請求出動空軍助戰。第二日清早,航委會派來9架蚊式轟炸機飛臨小河、歐家廟一帶上空,進行一番轟炸。

這時4個警備旅早在日軍渡河前就已逃散,第41軍陣地也無守軍抵抗。日軍先頭部隊沿著襄陽至沙市公路北進,後續大部隊仍在渡河之中。飛機轟炸也阻止不住日軍的急進。

到月底,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