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蒸汽機已經不是兩年前,任何人只要知道原理就能仿照的時代了。就算讓歐洲人知道了各項資料指標,以他們的工藝水準也製造不出來。
慧遠伯廖真也是十八位首席科學家之一,他現在已經不再參與廖氏的碎石、修路產業,而是帶著弟子學生、族中子侄,專門研究蒸汽機,製造動力更加充足,能量利用率更高,質量更輕的新機型。
現在他的研究已經越來越快地走在了經世大學前面,彷彿科學領域的猛將。
這也促成了朱慈烺以皇家資本入股,不僅僅是為了高額的利潤,同時也是對這種高新科技企業進行保護。
正是廖真和他的“皇明動力”,才讓隆景四年的春耕出現了“犁機”這樣跨時代的產物。
在華北春暖花開的時節,也正是農忙的時候,五臺碩大的犁機在皇帝陛下和太上皇帝的矚目之下,生火蓄熱,在濃煙滾滾之中發出轟鳴聲,拖著沉重的鐵齒,破開泥土,筆直地拉出條條土浪。
所有圍觀的百姓都看得欣喜若狂,尤其發現犁機上是兩個女子,一個把握著方向盤,一個用鐵鍬往爐中剷煤,更是驚喜交加。這就意味著日後女子也能承擔繁重的農活,讓男子去幹更能掙錢的活計。
“為何不將那爐子包起來?如此露著不是浪費煤麼?”崇禎指著露在外面的火爐。
這款犁機的設計更像是老火車頭,爐室暴露在外正是為了散熱,避免操作人員被高溫困擾。
朱慈烺還沒有來得及回答,圍觀民眾之中突然發出一陣喝彩,原來是這犁機轉了一個大彎,從另一頭再次犁了回來。眼看著自己忙活半天的工作量被如此輕鬆地完成,誰能不感到興奮呢?
崇禎也很快將技術問題拋諸腦後,讚歎道:“若是大明村村有此機器,農忙時豈不省力!”
“這機器吃水吃煤太厲害,不產煤的地方用它實在不便。”朱慈烺道:“兒子是想將他用在遼寧和海西,那邊土地寬闊,又是產煤之地,正好開墾出來作為大糧倉。”
朱慈烺知道另一個時空開發北大荒的熱血故事。在那個故事裡,年輕的共和國調集十萬軍隊開墾北大荒,雖然打出了“機械化”的招牌,但那時候的國家一窮二白,拖拉機、汽車要什麼沒什麼,墾荒軍隊住的茅棚還不如目今明軍的營房,不照樣將東北變成了中國的重要糧食產區?
如今犁機雖然不多,但大明人口也只有一億三千萬,還有湖廣、安南、暹羅等糧食供應地,對東北的糧食需求並不迫切,完全可以慢慢來。
犁機的誕生佔據了《皇明通報》和北方報紙的絕大版面。
這些報紙在一個月後才傳到了海西布政司莫溫河府永明縣城,不過拿著這張報紙的年輕人卻眼都不眨地跳過了相關報道,迅速翻著版面,直到他看到了一塊豆腐乾大小的報導,方才定睛細讀。
這是轉自江南報紙的文章,大意是說武林大學從常州某寺廟發現了一種製藥偏方,研究表明這種方法制作的藥劑的確具有比其他藥材更好的治療效果。
具體而言,是寺廟裡的和尚們將水果上長出來的青黴刮入米汁、芋頭汁混合的缸中,密封之後埋在地下,數年方才取出。用這種汁液給金瘡感染而發燒的病患使用,療效出人意料地好。因為製取不易,這藥也叫觀音露,照和尚們的說法是觀音大士的法力催生。
然而當代大明已經有了細菌概念,也早就有萬物生克的哲學思想,自然不會相信是觀音大士的法力。否則大士吹口氣就可以了,為何還要埋在土裡數年呢?
於是武林大學對這種藥汁進行仿製,只是不埋在土中,而是恆定溫度,增加米汁和芋頭汁的濃度,最終發現藥汁能起作用與青黴息息相關,單純的米汁和芋頭汁並不具有藥效。於是這種新發現的藥劑被稱作“青黴劑”,雖然產量極少,但效果卻驚人地好。
“如此一來,大軍西定美洲更是如虎添翼啊。”楊威闔上手中的報紙,走出自己的職房。
他如今已經扛上了上尉的星徽,隸屬於遠東方面軍朝鮮師,任師參謀部參謀長助理。此番他前來永明城,正是與同樣歸屬於遠東方面軍的坦克師進行聯絡,約定防區和通訊密碼。(未完待續。。)
ps: 求推薦票和月票~~~!還有一件很不好意思的事,明天小湯一早要出門辦事,所以更新要推遲到下午和晚上,對不起~!
六八二 旌旗蕩野塞雲開(5)
楊威的職房是一間單獨的磚瓦房,位於坦克師營區,一出門就能看到標準的棗核球球場,此刻還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