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檢查了一遍,確保按照成績匯總,沒有錯訛,這才恭候在門口等太子駕到。
這是新兵的第一次體能測試。為了準確表現他們的成績,朱慈烺甚至回宮去要了一臺西洋鍾。
是國產的西洋鍾。
西式座鐘第一次進入中國士大夫的眼界是萬曆十年的事,由耶穌會的傳教士進獻給總督兩廣軍務兼廣東巡撫的陳瑞。萬曆二十九年,利瑪竇覲見神宗皇帝,得到款待,進貢一尊自鳴鐘,外面用木頭包裹,描繪龍鳳。這鐘一小時鳴四次,盤面上是一到十二的正體字,和後世的鐘表已經沒什麼大的區別了。
神宗皇帝很喜歡這尊大鐘,朱慈烺在宮中也就見過幾次。不過他對這鐘並不怎麼感興趣,因為實用性較弱,搬動不便。相比之下,崇禎年間上海進貢的檯鐘就好得多了,裡面已經用了齒輪,每日誤差不大,搬動起來也方便。
雖然現在南京、蘇州也都有了自己的鐘表匠,但是上海作為最早接觸泰西鐘錶的地區,製造工藝仍舊領先江南。更準確地說,是徐氏家族掌握著這門高階技術。
有了放在臺子上的座鐘,就可以對新兵們的體能測試進行量化。尤其是跑步這個科目,若是沒有絕對時間計量,根本不可能排定五千人的名次。
朱慈烺來到作訓室,示意蕭陌跟進,往書案後一坐,展開了桌上的體測成績報表。裡面非但有跑步,還有仰臥起坐、引體向上、鉛球、跳遠等常見田徑科目。他在腦中略一換算,發現這些新兵的體能普遍超過了五百年後大學生體育達標的標準,欣喜之餘又有些遺憾……
在當前的營養狀況之下,要想達到未來大學生的體能標準,只可能是透過犧牲勞動力持續時間做到的。這些讓人驚喜的成績,無不是以加速衰老為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