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方的炮塔結構有很大關係,傾角大,炮彈是斜著打上去的,導致很容易被彈飛,同時,還有另一個原因。
就是炮彈在自轉。
自轉會讓炮彈穩定下來,這是一個巨大的發明,當初火槍最開始使用的時候,一百米外就飛了,而有了膛線之後,子彈自轉,彈道會無比的穩定。
之後,一直到現在,不管是槍,還是炮,幾乎都是有膛線的,利用自轉來穩定。
鈍頭穿甲彈的時候還沒什麼,畢竟彈體粗大,而現在的次口徑穿甲彈就不同了,它的本質是脫殼穿甲彈,彈體細長,旋轉起來,穩定性反而會降低。
直徑相同而長度不同的物體在轉速一樣的前提下,越長就越不穩定,現在,隨著德國的火炮專家想要進一步增加長徑比的時候,這個缺點已經開始凸顯了。
而另一方面,當它和對方的炮塔接觸的時候,彈頭旋轉太快,更容易被彈飛。
找到了這個原因,改進的方案就有了。
減小彈體自轉,這樣就能夠減小跳彈的機率,立刻按照這個思路試製!
後世就是這樣的原理,脫殼穿甲彈,都是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因為後世幾乎都是滑膛炮了,炮管內沒膛線,炮彈出去,全靠尾翼來穩定,和弓箭差不多。
但是,七八十年的,北約主力的還是105毫米的線膛炮的,這種炮發射的同樣是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而這種尾翼,在飛出去之後,就是幫助減小自轉的,將幾十萬轉/分的轉速降低到幾千轉/分。
其實,滑膛炮發射的尾翼穩定穿甲彈飛行時並非不旋轉,尾翼的偏轉角能夠賦予彈芯一個旋轉力,彈芯的旋轉速度大概有幾千轉/分。
可見,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