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床行業生產的機床種類之多、要求之高是讓人瞠目結舌的。想靠進口來解決這個問題是根本不可能的,就算有錢去買東西,如同當年的大清國,即使去買來世界上的各種機床,但如果不能乘此吸收掌握機床能力,產品一旦更新,很多專業機床就沒用了,買來的工業化如同沙灘上的城堡一樣轟然倒塌。有句老話形象的說明了這一點:辛辛苦苦50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在架空文中,一個想爭霸世界的大國,沒有一個掌握完整機床設計製造能力的機床行業,想爆什麼XX海,完全是個笑話。你可以買來很多機床,但你能改進設計製造這些機床嗎?能夠在其它工業部門提出新的要求後就能提供所需的機床嗎?如果不能,在機械時代的戰爭中完全是個FC,只能被別人爆的XX海淹沒。
在這方面,2戰的倭國就是典型。它雖然是列強,在很多方面開始去追趕米、露、獨、牛、公雞等列強,雖然造出了大和、零戰等讓人吃驚的武器,但工業是落後的,基本看不到像米、露一樣的半/自動化生產線(不要給我提當時的中國,相對於倭國的工業那就是乞丐),即工業母雞不能為其它工業行業提供出符合機械時代要求的產品,只能在大米爆的P51、B29、埃塞克斯級航母海前淚流滿面,最後被鋼人同志的T34海給徹底打跨了最後的鬥志。有很多人將倭國的失敗歸根於資源的制約,但倭國戰爭前期不是搶到了資源嗎,可由於它的工業母雞不行,需要它爆各種武器海時,就爆不出來了,最後就只能被別人爆菊了。
當然,這個皇冠上的明珠有個極大的缺點,那就是太鋼xìng化,產品要定型了才能這麼幹,如果產品一旦改動,機床就要改動或更換,生產線就的調整,甚至整條生產線完全報廢。而這樣的生產線太昂貴,故而中小批次生產時是不可能採用這個方法的。這個問題的解決,要一直等到數控時代的來臨。
請作者注意重工業發展的需求與支撐
書友“馬克沁重機槍”提出:
Need是需求,Want是需要。二者並不一致。
希望作者統籌考慮,寫大視角下的工業化與裝置製造業。把握產業歷史、產業鏈條、產業叢集、尤其是需求的體系與系統的需求。
談談歷史
唯一的工業化積累是蘇聯的幫助。全鏈條全體系的幫助是罕見機遇。遠遠不是59年償債就能還的。
以後的中美蜜月期就小巫見大巫了。因為這時候“真需求”出現了,一切都要錢:
1978年引進的4套30萬噸乙烯成套裝置,直到80年代末才建設。
寶鋼二期據說花光了所有外匯積累。
紡織業並不是小產業,恰恰幾乎是唯一工業規模的資金來源,為國家工業化積累起碼貢獻萬億人民幣與前期原油和礦業外的幾乎所有外匯。
————————
談談(原始)積累
新中國的重工業發展是非常艱苦的,是工農剪刀差積累出來的,人家歐美工業化是殖民地販毒販奴軍火賠款等等來的。儘管不義但是工業需求是切實有效需求(即能用硬通貨支付購買經費)。
中國卻很少提及重工業的“有效需求”問題,問題是工業化花光了紡織業農業手工業但並不感恩,相反口號不少,動不動喊發揚覺悟。但是農業畢竟只價值生產,壓根沒有剩餘價值。剪刀差畢竟是權宜之計。而紡織業提供資金積累居然達到40年。讓沒剩餘價值和低剩餘價值的中國產業與列強的殖民等高利潤方式拼當然辛苦。
談重工業、裝備工業一定要談“需求”的歷史演化。畢竟引進的裝置所花的外匯是紡織業和礦業等低端產業積累來的。
——————————————
談談80-90年代的老工業衰落
其實改革開放帶來的工業陣痛,就是需求與支撐帶來的。
80年代改革開放一旦真實需求暴露出來,當然原有裝置工業會遇到危機。改革開放前的重工業發展基本不是來自“有效需求”而是“國防需求、戰略需求”是犧牲紡織業、犧牲農業來發展工業尤其是重工業和國防工業。
而恰恰紡織業、輕工業面對了外貿等有效需求,自然大發展了。
————————————
談談歷史脊索
真正改變產業面貌的是產業需求、產業鏈、產業叢集。是各個環節真實需求需要的釋放與支撐。前蘇聯就有為國防而裝置工業畸形化傾向。被全體系全產業鏈打的落花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