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無法實現壓縮機的國產化,而生產線已經建成了,輕化廳自然不能坐視不管,到時候也就只能是打落牙齒往肚子裡咽,想方設法去幫漢華廠弄外匯來進口壓縮機了。
這種作法,在當年的中國可並不是什麼新鮮事,有無數的工程就是如此。先造一個小小的預算,說1000萬就能夠搞好。等到1000萬花完了,打個報告說事先估計不足,還需要再投1000萬,那時候國家能不投嗎?你如果不投,前面的1000萬也就打了水漂了,於是只好追加。這樣三弄兩弄,原來說好1000萬的專案,最終的投入可能就是1個億了。
經常聽到有人說,某某專案早在70年代就已經立項了,甚至已經取得了圓滿的成功,現在的人不過是在吃過去的老本而已。說這種話的人,要麼是對過去的事情一無所知,要麼就是故意混淆是非。在當年,的確是立了無數的專案,但所有這些專案都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撐,屬於典型的跑馬圈地的專案。稍微動動腦子也能想明白,發達國家用幾百億美元才能做成的事情,我們只花了三五億人民幣就聲稱完全掌握了,這不是釣魚,又能是什麼呢?
把這一點想透了之後,林振華猛然又想到,其實輕化廳又何嘗不是在釣魚呢?外匯額度是卡在外貿廳那裡的,輕化廳其實也知道以目前的技術力量根本無法解決壓縮機的國產化問題,但卻不去點破。等到冰箱生產線投產之後,輕化廳再告訴外貿廳,原定的壓縮機國產化一時無法實現,這樣就可以逼迫外貿廳放開進口壓縮機的口子。
至於說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