廠、潯陽煉油廠以及生產戰鬥機的南都機械廠能夠與之相比,但那些企業都是國家重點企業,而漢華重工,前身居然只是一家省屬的中型企業而已。
錢多了是好事,但也帶來了煩惱。林振華的上述感嘆,倒並不完全是燒包臭美,而是實實在在地感覺到壓力了。
一年15個億的營業額,而漢華重工的職工數,才1000出頭,合著一個人頭上要分到150萬的生產任務,全國上下,哪有勞動生產率這麼高的企業?
當然,客觀地說,這15個億與此前漢華機械廠的營業額在演算法上是有所不同的。比如說,出口非洲的一套小化肥裝置,漢華機械廠的國內供貨價格不過是40萬人民幣,但賣到非洲就是80萬美元,合300多萬人民幣。還有運動型腳踏車,褚紅陽隨機應變,報出了800美元的高價,郎冬回來算了半天,按著最嚴格的質量要求,也就是400人民幣打住了,這又是差不多10倍的報價。
這樣三扣兩扣,不管怎麼說,折算成國內生產成本,也有好幾個億,靠現在這1000多職工,怎麼能夠做得完呢?其中那些出口的化肥裝置,還涉及到遠涉重洋去異國安裝,人力投入是非常可觀的。
缺人!這是與會的幹部們共同的感覺。
“目前咱們的電焊工滿打滿算只有80人,其中一半以上是從其他廠返聘過來的退休職工,四分之一是漢華技校培養的學徒工。這次林經理帶回來50多套化肥訂單,合成塔、冷凝塔、換熱器、廢熱鍋爐,加加攏有200多個罐子,全都是焊接的活。到現場去安裝,也有大量的焊接工作,咱們的人手遠遠不足。”技術處長韋東齊憂心忡忡地說道。
“老郎那邊不是還有一些焊工嗎?不能調過來救救急?”總經理蘇寶成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