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射出一支支弩箭,只要造成殺傷,不論羌騎生死都不去管,哪怕有羌騎墜馬,唾手可得的軍功也絕對不去多看一眼。一切都交由後邊並未持弩的袍澤去補上一矛刺死捅殺。
如此分工明確,自然異常狠辣血腥。
對這些狼狽羌騎來說,不幸中的萬幸就是那個一上來就丟擲黑虎玩耍的少年,經過初期的一通大開殺戒後,之後便重新上馬不再展開殺戮。
羌騎起先不是沒想過以鳥獸散的姿態往四處逃離,避免被龍象鐵騎一路銜尾追殺,只是才出現這個苗頭,龍象騎軍在那名主將模樣的魁梧漢子指揮排程下,就立即有了應對之法,除去與羌騎糾纏不休的龍騎弩騎,兩千龍象槍騎迅速拉伸鋪開鋒線,然後猛然加速衝鋒,清一色舉起臂弩,差點就跟前方弩騎配合,形成一個口袋陣型一股腦兜住所有羌騎,等到羌騎放棄這個念頭,繼續簇擁在一起往北方瘋狂撤退,那些龍象騎兵又開始漸次放緩速度,在馬背上進行休整,這種相比弓弩射殺更為隱蔽的戰力,更讓羌騎感到頭皮發麻脊脊骨生寒。
北方遊牧民族天生便是馬背上的民族,因為生於憂患,所以不得不英勇善戰,但是天蒼蒼地茫茫天大地大的土壤,也養育出草原騎士那種深入骨髓的散漫不羈,他們可以做到悍不畏死,以奔雷不及掩耳之勢展開狂野的衝鋒,但是他們那種雜亂的鋒線落在中原用兵大家眼中,實在是不值一提,那種大聲嘶吼揮舞戰刀,甚至讓屁股抬離馬背的彪悍姿態,在紀律森嚴的北涼邊軍中都是必須磨掉的稜角,北涼騎軍最重整體性,從不推崇單槍匹馬一味單幹的陷陣英雄。
黃宋濮、柳珪和楊元贊能夠在北莽脫穎而出,與他們儲存北莽自身優勢和汲取中原兵法精髓的同時、壓制北莽劣根性有重大關係。
今天三千龍象騎軍是師傅,羌騎是學生,老師教會了學生這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