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他們父子兩個的身影,總是緩慢地穿梭於市區的大街小巷,如果哪天,終於在某個偏僻的角落裡發現了一本厚厚的線裝書,價錢又出奇地合理,爸爸馬上就會像得到糖果的孩子似的,高興得手舞足蹈了。
他們家沒有什麼像樣的傢俱,卻打著一面牆的書架子,各類書籍擺得密密麻麻,那裡是孫逸南哥兒倆的精神家園。
爸爸身體好點兒,就會給他們讀正在看的書裡精彩的段落,每次哥兒倆都聽得津津有味,好幾次媽媽叫吃飯,他們愣是沒聽到。
爸爸買書錢雖然不多,但日積月累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由於在家養病,爸爸的工資不是領的全額,媽媽的壓力就更大了。
但,媽媽知道爸爸沒有其他嗜好,就是喜歡買書看,也不多說什麼,只是時常晚上,會拿回來一些手工活兒幹,貼補家用。
現在想想,爸爸媽媽好像從未因家事吵過架,這在眾多的鄰居當中是極其少見的。
父親去世時,孫逸南12歲,當時他差點兒瘋掉。
一段時間裡,他無心上學,早上揹著書包出了家門,就開始走街串巷,到每個他和爸爸曾經去過的書店、舊書攤轉悠,中午餓了,認識的書屋老闆娘就給他點兒吃的,然後他就蹲在旁邊看看書,一晃就是一天,瞅著傍晚放學的學生多起來,他才慢慢騰騰地往家走,心裡總想哭,又覺自己是個男人了,不能掉眼淚那玩意兒,可又實在憋得難受,總想用拳頭狠狠地砸,索性弄來個沙袋掛在牆上天天打,把那股子憋屈都發洩出來了,他才漸漸好了。
雖然不用再負擔沉重的醫藥費了,媽媽卻很少笑了,家裡也失去了原來的溫馨。
媽媽開始起早貪黑地工作,回家也不讓自己閒著,生怕一停止勞動就胡思亂想。
有一天吃完晚飯,硬是要包餃子,哥兒倆要幫忙,媽媽卻說,
“不用,快去寫作業吧,我自己來就行,反正明天早上吃,不著急,只要你們學習好了,媽比什麼都高興。”
說完,就一個人剁好肉餡,再剁白菜,等和好了餡兒,又舀出一盆麵粉來,倒上溫水,就開始揉麵,擀麵皮,然後就坐在桌子邊開始包起來。
小孩子到了晚上都愛睏,但是哥兒倆做完作業,看媽媽自己在那兒包餃子,心裡不忍,哥哥也拿來一個勺子幫著包餃子。
孫逸南包了一個,覺得東倒西歪的,不像餃子,倒像是個醉漢,再看媽媽包的餃子,一個個圓鼓鼓的,漂亮得像胖娃娃,他只好放棄,拿來鍋簾子負責往上面擺餃子,倒也擺得整整齊齊,像一排排小兵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