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行不行!”林浩義連忙道:“降低高度是不可能的!”
“為什麼?!”
林浩義苦笑:“國內的航班在巡航階段,高度都是有要求的,太低的話,如今又是夜裡,能見度低,一不小心就會撞上一些東西。而且剛才也是說了,氣壓達到一千八百米與兩千四百米之內,蠱蟲覺醒。要讓它們休眠,氣壓起碼要達到海拔幾百米的樣子,要知道我們在往南飛,算算時間和距離,只怕現在下面正是多山地帶,這太危險了!”
“這都什麼時候了?”廖煌很不滿:“真有危險也要試試,不然結果更加糟糕!”
“如果沒有其他方法,就算有危險也的確只能一試,可是未嘗沒有其他方法啊!”林浩義連忙道:“我剛剛說了,飛機內都會有增壓裝置,雖然一般都是自動的,但是如今出現了意外,也不得不啟用人工增壓模式了!”
“那要怎麼做?”
“具體方法我也不清楚,但是機長一定知道!”
林浩義拿起旁邊座位上的有線電話,現在也只有這個東西能夠跟廖煌法力罩以外進行交流了。
“什麼?!增大機艙氣壓?!達到海平面的水平?!”一直焦急等待的卓婷聽到電話裡林浩義的吩咐之後,大吃了一驚。
“怎麼,不行嗎?”
“這是很危險的事情啊!”
正文 第一百一十二章 清掃蠱蟲
怎麼增加氣壓也危險了?!
卓婷苦笑解釋了一下,林浩義和廖煌這才知道,他們的確是文盲了。
原來,飛機在巡航時艙內氣壓降低,已經是人盡皆知的事情。雖然艙內氣壓大概處於海拔一千八百米到兩千四百米的狀態,對於許多身體健康的人而言,這種海拔的氣壓還並不會讓他們感覺到什麼不適。
但是,如果是心肺功能偏弱的,比如心血管疾病患者,還有呼吸系統疾病患者,耳鼻疾病患者,重症貧血患者,以及新生嬰兒,臨產孕婦還有一天前剛潛過水的人都是不適合坐飛機的。
可是既然這樣的話,為什麼機艙內的氣壓不調整到與地面一致呢?那樣的話,坐飛機不就不存在這種氣壓變化而導致不適的情況了嗎?
但這是不行的。
早期的飛機的確是這樣設計的,但是在上個世紀中葉,英國著名的“彗星號”新型民用飛機就是這樣的,能夠讓旅客在一萬米的高空沒有任何不是的感覺。飛行中彗星號機身平穩,被認為是當時在載客人數、飛行速度和舒適性等方面都代表了全世界最先進水平的噴氣式大客機。
但是,彗星號卻出了事故。
1954年1月10號,彗星1號客機從義大利的羅馬起飛,前往英國倫敦,起飛不到半個小時,機身突然在空中破碎,從九千米的高空墜入地中海,機上所有乘客以及機組人員全部遇難。
時隔不久,另外一架彗星號客機也發生了同樣的事故。
而從19535月到1954年4月不到一年的時間中,投入航線的九架彗星號飛機,竟然有三家以完全相同的方式在空中解體!
彗星號成為了整個歐洲的噩夢,沒有人再敢乘坐。
經過各方面專家的辛苦研究以及各項試驗,終於得出了結論。
彗星號解體的原因,是因為在飛行中,由於金屬部件發生了裂痕導致。而裂痕的原因則是因為——金屬疲勞!
原來,製造飛機外皮的鋁合金材料無法應付地面與高空氣壓差下的壓力反覆作用,從而導致金屬出現疲勞而產生裂痕。
而如果繼續推行與地面環境氣壓一樣的機艙內氣壓同時避免金屬疲勞的話,就需要大幅度增加飛機蒙皮的厚度,但同時,也會大大的增加飛機的固有重量。這樣一來,也就必須大幅度增加發動機的功率和荷載燃油,使得飛機制造和運營成本呈現幾何倍數的增加,最終會導致飛機徹底失去商業價值。
經過科學家們的反覆試驗,終於發現,在不增加金屬厚度的情況下,適度調低機艙內外氣壓差,將高空巡航狀態下的機艙內氣壓調整在海拔一千八百米到兩千四百米的水平。在該氣壓哈的情況下,製造飛機的材料的耐金屬疲勞度呈現幾何倍數的增長。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全世界的絕大部分的民航客機的機艙內氣壓都保持在這樣程度的原因,當然也有特別的,但那也是使用了新型的技術手段。
卓婷這樣一說,廖煌和林浩義也都傻了。
增加氣壓可能會解體,降低高度可能會撞山,但什麼都不做的話,大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