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部分(3 / 4)

小說:東萊太史慈 作者:溜溜

幾個人乃是青州的奸細,才會如此嚴加詢問的。

不過這幾個親兵顯然是非常的機靈,嚴守口風,滴水不漏,尤其是王邑的事情說得韓浩連連點頭,認為這麼做就是青州軍做事的風格,最後終於信了。

張琰才要說要帶著幾個人去見王匡,不料韓浩卻突然問那親兵,說既然青州已經用王邑攻下了新絳城,那麼為何不再用王邑騙開皮氏城?

這句話一下子問到了點子上,張琰嚇得幾乎想要拔腿就跑,不料那親兵卻十分的鎮定,說是新絳城的逃兵早先一步到皮氏城把這件事情對張晟說明了,才令張晟沒有上當。否則此時只怕皮氏城也已經被青州軍攻佔下來了。

看到韓浩完全信了,張琰長長出了一口氣,生怕韓浩再說什麼節外生枝的話來,連忙站起身來對韓浩道:“如此,大帥,我便帶著這幾個人去見王匡大人。有什麼事情都請王匡大人定奪。”

韓浩很想一起去,但是想一想現在河東郡的形勢,最後嘆了一口氣,決定還是嚴守城池,謹防青州軍的偷襲。

於是張琰帶著這幾個親兵吃了一點東西后,便馬不停蹄地趕到安邑城向王匡彙報此事,經過這幾個牙尖嘴利的親兵的大肆渲染,王匡當然就信了,並且連聲誇獎張琰,認為他做的很好。對他十分的忠心。

張琰當然不可能告訴王匡自己的身份,畢竟他乃是張晟派到王匡軍中的奸細,這事情若是被王匡知道了,王匡馬上就能猜出個大概了,到時候不要說韓浩了,只怕連王匡都要來殺自己,自己的哥哥張晟更會成為孤家寡人一個。

不過王匡身邊的幾個人就很不好對付,袁紹的外甥高幹就是其中之一,他顯然也在擔心韓浩擔心的事情,生怕這幾個親兵乃是青州的細作,但是因為有張琰的關係,又因為張琰提出建議要王匡分兵到聞喜城,然後令韓浩出城的主意,高幹才信了。

不管怎麼說,王邑和杜畿的叛變,還有新絳城和皮氏城的丟失跟這幾天局勢的發展是完全的一致,沒有理由不相信的,若是韓浩再暗中投降了青州軍,只怕眾人連怎麼死的都不知道。

而且最具有說服力的證據就是襲擊青州運糧隊伍、建議王邑帶一萬援兵援助新絳和青州軍為何可在韓浩的眼皮子底下渡過聞喜城北面的河流襲擊王邑的事情,而韓浩居然全無察覺,這一切可疑之處都指向了韓浩。

其實說到青州軍過河這件事情,責任不在韓浩的身上,張琰這聞喜城的守將當然對韓浩嚴密監視聞喜城北面的河流的事情非常清楚,青州軍若是想要渡河,再向北一些也是完全可以渡河,韓浩哪裡有那麼多的兵力去照顧這麼廣大的區域?但是現在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有張琰這一心想要把聞喜城據為己有的的小人在,韓浩像不變成王匡軍的叛逆都難!

王匡哪裡知道張琰的真實身份?他只知道張琰乃是韓浩的心腹,連張琰都這麼說,事情哪裡還會有錯?看著張琰大義凜然的樣子,王匡非常的憤怒,按照他的想法當然是直接把韓浩叫來,然後殺掉韓浩。

張琰卻對王匡說這麼作只會打草驚蛇,韓浩此時已經是心裡有鬼,否則發生這麼重要的事情韓浩為何不一起過來。

王匡深以為然。

高幹則認為韓浩在聞喜城的軍中威望極高,畢竟前一段時間帶領王匡大軍從西河郡突圍的乃是韓浩,王匡軍計程車兵無不視韓浩為救星,所以即便是想要對韓浩動手也不是容易的事情。只怕一個不好,聞喜城發生軍中譁變,那就槽了。

張琰則趁機提出了那幾個親兵說的主意,這樣就可以騙韓浩出城,把聞喜城收回到自己的手裡。

王匡聞言大喜,當然同意這麼辦,不料高幹卻說這麼做還是不穩妥,這麼作等於增加了青州軍的實力,不如在運韓浩渡河的船上做手腳,弄漏韓浩的船。現在河水暴漲,定可令韓浩的心腹軍隊死傷無數。

王匡連聲叫妙。

於是,王匡便命令張琰帶領安邑城的五千士兵會到聞喜城,準備接替韓浩防守聞喜城的任務。

王匡當然不擔心兵力過於分散的事情,畢竟按照那幾名親兵的說法,張晟的軍隊被完整的儲存下來了,張晟僅僅是棄城而逃而已,只要聞喜城韓浩被支出城去,張晟的大軍馬上就可以突圍來到聞喜城和安邑,到那時,己方勢力大增,只要嚴守城池,即便是青州軍來了只怕也是無可奈何,又何懼之有?

張琰帶領五千士兵回到聞喜城,韓浩見到這五千士兵大為驚奇,一問張琰,張琰則說這是王匡派來的援軍,只說青州軍已經佔領了新絳城,那麼聞喜城的西門就會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